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唢呐声里

(2013-03-21 07:48:21)
标签:

唢呐声声

老人去世

人情世态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唢呐声里 唢呐声里

哦,天哪!

    这些天,不时听到这个小区或者那个小区里传来涩涩的唢呐声,不用多问,那里又有一位老人故去了。今年的春天来得真的太艰涩,气温骤升骤降,潮湿的空气被看不见的大力抛掷,吹得山鸣树叫,吹得人心里毛毛的。很多老人挺不住,或者不愿挺了,就在这将暖未暖的时刻,放弃了最后一次即将到来的春光。

    每次听到忧伤的唢呐声,总有一种恐慌从记忆里漫出来。当年父母健在时,最怕听到这样的声音,因为他们年龄渐老,我怕某一天这样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恐慌的日子应该是难捱的,然而很快,两次最忧伤的唢呐声相继刺痛我的耳膜,在我生命里像一场无可逃避的惊雷,从此挥之不去。现在我不必再去恐慌了,却又不得不在毫无关联的唢呐声里去品味别人的忧伤。

    老人过世的唢呐声,是世界上最难听的音乐。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好听的曲子,到了那些民间艺人的手里怎么一下子就变得如此恶俗,拖拖拽拽、怪腔怪调。或许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主人家长歌当哭的心情?或许他们认为搞怪更能让别人记得,以便下次多揽一些生意?或许他们认为只有音乐不堪入耳才不会让路人带着欣赏的心情面对别人的哀伤?或许这就是他们的演奏水平、演奏风格吧?……我无法推测其中的缘由,只是觉得流行歌曲、民间小调到了丧乐里,都走下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离开了清风杨柳的乡间小路,变成了毫无顾忌的哭喊和宣泄。悲伤可以让优美和高雅无处措足。

    那天,一个小区里又响起唢呐声,整整一天在寒冷、潮湿的空气里缭绕。一位经过那里的兄弟也听到了,打电话给我,问会不会是某个熟人或者同事家的事,让我知道一定要告诉他,他要去祭拜。看来他对这声音也和我一样敏感。他在家也排行老小,大概也觉得父母离去太早,那种痛便如影随形,走到哪里都甩不掉吧。说心里话,我是不太喜欢到那种场合去的,一走进去就有一种莫名的忧伤像灰色的浓雾笼罩着,离开很久还不散开。一位老兄的祖母去世了,他却听到本家的一个妹妹在痛哭妈妈,原来这个妹妹从小失去母亲,在奶奶的灵前哀伤着自己的母亲……难怪那唢呐声如此怪异,它像人漫延的心情一样很难找到准确的方向。

    有时唢呐声停了,却从喇叭里传来撕心裂肺的嚎哭,一声声爹或者妈呼唤着,诉说着怀念和忧伤,即便是晴天,也让人觉得阳光都是灰色的。后来听说,那哭喊也是请乐队人代劳的,谁给几十块钱就为谁哭多长时间。这让我诧异——如果不伤心,不哭也没有人说什么;如果伤心,不出声的泪水也是绵绵深情。可是,让不相干的人代哭……真的莫名其妙,难不成哭也是做给别人看的?买笑一直受到世人诟病,如今又兴起了买哭,这让丧礼显得更加怪诞了。那些在老人灵前走来走去的人,原来只是在走一种仪式,在这个仪式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可是这样的扮演真是蹩脚得和唢呐声毫无二致。

    “仪式”,这是一个多么含糊的字眼啊,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很多人不管是在庆典、丧礼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仪式里走来走去,自己是谁并不想确切地知道。于是一切都以是否符合仪式、符合规矩为衡量标准,人的味道寡淡到无色无味。难怪那么好听的曲子经过唢呐吹奏出来也带着凄厉或者调侃的味道,谁能说不是那些行走在一次次丧礼中的民间乐手看惯了人情世态有意无意的嘲讽呢?

                                                              2013.3.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种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