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职业的语言标识

(2013-03-22 07:52:27)
标签:

教师语言

职业标识

思维特征

职业气质

教育

分类: 教育心得

教师职业的语言标识

教师职业的语言标识

哦,天哪!

一次在大街上走,看到有个卖钱包的小摊儿,停下来翻看,可能还和摊主说了几句关于钱包的事情,那个摊主笑着问:你是老师?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的职业呢?摊主明白我诧异的目光,又说:你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很像老师。我每天都会照镜子,从来没发现自己的脸上什么地方贴着教师的标签,但我相信肯定会有的,那时我已经工作了十年。说心里话,当时教师的地位并不高,被别人窥破自己的职业我的心里还涌起一种尴尬。随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理解的深入,不断反思教师职业的外显特征,从而确认自己应该具备的角色内涵,发现教师职业的语言标识的确很独特。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带有很强的指令性,比如“不许”、“必须”等等,其实这不是本质。带有指令性的语言很多行业都有,比如政府部门、警察、医生、图书馆。

教师语言,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的语言有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内容上的说明性和探索性。这是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人让学生听明白“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还要鼓励学生对一些现象、问题刨根问底,“为什么”几乎是教师的思维习惯,因此在驾校学习中教练最怕的就是教师,教练只要让你学会操作就可以了,但是教师习惯性地试图弄清原理,常常让教练一时回答不清而不胜其烦。

二是语气上的商讨性和书面化。教师从来不希望因为语言不当破坏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因此常常明知答案是什么也不直说,而要与学生先进行商讨,用温和而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本质、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结论大多由学生来下。所以有人说教师很“酸”,就是说话不痛快,喜欢咬文嚼字,强调语言的严谨。不同学段的老师,说话时还要顾及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语言习惯,低学段的老师语言常常有些孩子气。

三是对象上的互动性和评价性。教师的工作如果得不到学生的响应,就无法完成信息的多向、多次交流,因此日常交流中也经常期待别人的回应,有时喜欢说半截留半截,而对单向灌输式的会议、说教非常不以为然;每次与学生交流以后,总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个评价,肯定、鼓励、指出不足或者提出更高的希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喜欢评价的语言习惯。“好为人师”的意思是形容人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喜欢以教育者自居。教师爱评价的语言习惯往往会给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的语言特征必然反映出思维上的一些职业特征:

一是爱较真。教师从事的工作虽然与科研工作还有些差距,甚至为了方便学生接受某些说法、观点还存在问题,但是对待知识的严谨态度是丝毫不差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曾为一个字的读音、一句话的理解、一道题的解法而大费周章;对学生行为的理解也比一般工种的人要复杂,因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言行判断心理和思想动态。因此,教师的思维方式比较较真,喜欢捕捉细节,由小见大,追求完美,当然也容易形成为一些小事不依不饶的习惯。

二批判性。教育教学其实就是一件披沙拣金的事,剔除错误、矫正行为是日常工作。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不完美的地方,知识在理解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见解,如何使之更接近规范和真理,便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教师在学术面前喜欢综合别人的观点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对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喜欢引导他们把问题想得更周全一些——纠错,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的工作习惯内化为思维方式,就造就了教师的批判性思维,不唯一、不盲从,也不肯迁就。

三是“分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上一个经典理论,可以看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育教学上的具体运用。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上百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几乎都不相同,学生的身心状态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在施教时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还要对受教对象进行分析,这种动态分析的习惯与从事机械式劳动的人差别非常大。正如孔子面对同一个问题却对不同学生作出不同的回答,教师在不同学生面前的角色、态度、思维也是处于不停地调整中的。长期的工作习惯,导致教师养成了一边判断对方心态一边作出应答的动态思维习惯,而这种看上去“是非不分”的思维方式,在单一角色思维模式的人看来就有着很浓重的“人格分裂”的倾向。从正面说这种思维方式是随机应变,从反面说则是随风倒,缺乏主见。

语言、动作、表情、衣着、思维……人从外而内,方方面面都会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习惯,这些特征的综合体现就是职业气质,比如军人气质、艺术家气质。我想,当年那位小摊主可能就是从我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了这些特征而作出我的职业判断吧。当一个人不热爱他的工作时,可能会拒绝自己形成职业气质,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身上没有明显的职业气质,就说明他没有把自己全身心地投放到所从事的职业中;在某个甲职业人员身上如果存在明显的乙职业特征,则说明乙职业才是这个人向往的职业。

2013.3.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唢呐声里
后一篇:日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