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承诺
哦,天哪!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的两首《悯农》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做老百姓很辛苦,做农民尤其辛苦,辛苦了还没有任何保障,一边种着粮食一边忍受饥饿。可是,为什么他们还要把汗水洒在土壤里呢?有人会说:要吃饭啊,不种田就更没得吃了。从表面来看,的确如此,但是如果往深处想想,是不是还应该看到种田人对土地的那种义无反顾的依赖?而这依赖,是建立在祖祖辈辈对土地的承诺的信任上的。
土地给农夫什么承诺了呢?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地不会说话,但是它用事实告诉种田人,你种什么,我就长给你什么;你流多少汗珠,我就给你多少惊喜。种田人相信这个,所以他们把最好的收获留作种子,饥荒的年头里宁肯饿着孩子和自己,也不敢把留作种子的粮食吃掉——在种田人的心里,种子不是粮食,是希望,是信念,是日子,如果把种子吃了,就不打算把日子再过下去了。只要土地还在,只要还有一粒种子,种田人就能把最苦的日子捱下去,那种坚韧来自种子生生不息的天性,更来自土地宽厚的胸膛。他们说:“宁肯饿坏肚肠,不叫断了种粮。”种田人命苦,他们总是用自己最低微的需求为这个世界保留下最后的希望。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农民辛劳的形象描述。没做过农活的人很难理解,劳作如此辛苦,收入如此微薄,为什么他们还要把头埋在土里?做点什么不比种地容易活人?可是,一个真正的种田人肯定不这么想,他们最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土地给你多少收成就看你对土地有没有亏心。他们不是看报酬多少干多少活,而是相信干多少活才可能有多少回报,回报多了是惊喜,回报少了只能检讨自己,怨不得天也尤不得人。他们渴望秋天黄金铺地,他们更相信披星戴月,没有人强迫他们如此辛劳,是遗传在血液里对土地的信念告诉他们:不劳而获与种田人无关,要吃饭必须先流汗。他们没有花言巧语,也不想投机取巧,他们相信土地的承诺:“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对得起别人才对得起自己,不管做什么,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活着,他们才感到踏实。
很多城里人嘲笑种田人没有时间观念,你约他九点来,他七点就在门口候着了,你说十月给他答复,他说那就等到秋后吧。是的,他们对一天中的几点几分很迟钝,心里只想着早一点,别耽误了工夫;他们对一周中哪天是星期几也不太关心,因为庄稼的生长大部分不按钟点,也不会因为周末而让他们休息。土地的生息跟着太阳转,一年一个轮回。种田人的生命节奏也跟着太阳转,他们什么都敢耽误,就是不敢耽误了农时,“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他们时间观念强不强要听上天的——不关心土地的人生活在地球自转里,关心土地的人生活在地球公转里,二者对于时间的理解不在同一个轨道上,一个跟着太阳走,一个跟着土地走。种田人相信,花在土地上的时间土地是知道的,“地不欺人哪!”他们说。所以,他们给什么人做事都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力气,舍得到有点迂。
土地给人类的承诺历来不很丰厚,但是很持久。人们坚信土地的承诺已经很久了,只是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2013.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