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向若轩
向若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025
  • 关注人气:27,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通俗课程观

(2013-03-07 21:40:00)
标签:

课程观

教学资源

教学对象

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

分类: 教育心得

我的通俗课程观 我的通俗课程观

哦,天哪!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一般说来,课程观受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三大方面因素影响。从宏观方面说,有两大分类:一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观——(1)课程或是预定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或是预定的教学计划,或是预期的学习结果;(2)课程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注重系统的、公共的知识的学习;(3)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活动,都是封闭的、固定的,课程是预成性的,以结果或产品形态存在。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这种课程观的突出代表。二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观——(1)课程即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学习经验或体验;(2)课程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本位,注重活生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的获取,注重个人知识、实践知识的学习;(3)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活动,都是开放的、运动着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期的,课程是生成性的,以过程或活动形态存在。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是这种课程观的突出代表。

    这是资料上给出的关于课程观的定义和分类。应该说这些资料很好地诠释了课程观的内涵,不论是作为名词的还是动词的课程观,都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使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进而自觉地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但是,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希望有一种表述能够把课程、课堂、学生直观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认为课程观可以通俗地表达为:所谓课程观就是对选用什么内容、选择什么方式,把现状下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人的认识。

    教育是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服务的,因此必然要有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内容,必然要有提高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必然要有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了解和培养目标。日本侵占中国一些地区时,曾经用说教和枪炮迫使中国人学习日语。日语以及这种语言中包含的文化、观念、信仰等就是他们的“教育”内容,说教和枪炮就是他们面对中国不同人群选用的“教育”方式,使中国人失去民族尊严进而接受其侵略的事实就是他们的“教育”目的。大凡教育,无非就是这样一些内涵:

    一是教学资源:从理论角度看,主要包括课程的规划与开发、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师资的标准与培养等等。从学科教师角度看,主要是教材的处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补充或拓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等。课程或者说学科课程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它是教师帮助学生成长的一种载体、一种手段、一种介质、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有一个广阔的视界,而不能仅仅是书本、课堂,也不仅仅是文本,生活的宽度就应该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宽度。

    二是教学对象:从理论上说,主要是要弄清学生的已有经验、个性特征、体验模式等等学习的前提和倾向。通俗地说,就是学生的基础和发展趋向。了解教学对象,是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的依据。这里的了解不是大致地调查,不是形成模糊的印象,而是科学地分析和判断,要有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的相应指标。

    三是教学方式:从理论层面看,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与实施方式、课程质量与评价等等。从学科教师角度看,主要是课堂的架构、教学方式的选择、师生关系的确定、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与安排等等。目前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纷繁复杂,取其共性去其枝叶,从行为上提取无非是如何确定师生参与课堂的方式,而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是根本的方向。

    四是教学目标:从理论上看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从教师层面来说,就是如何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情态。这里想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对学科的理解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应该把学科看作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与世界对话的工具或者叫“语言”,这样才不至于被教材和现有学科体系所束缚,才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教学资源,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更全面的标准衡量教学效果。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结果。从课程的高度理解教育教学,可以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摆脱具体任务、困难、疑虑等的牵绊,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引导学生成长的工作中,从而获得长远的教育效果和育人的快乐。

                                                            2013.3.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天里的枯萎
后一篇:间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