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于贫瘠

(2013-01-13 11:02:11)
标签:

物质

精神

贫瘠

丰富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源于贫瘠 源于贫瘠

哦,天哪!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小的时候唱过一首歌里有这么一句词儿,感到很不好理解:王侯将相有种无种不好确定,穷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就能早当家呢?直到父亲突然去世,才算真的弄明白了——父母不能或者无暇为孩子打理一切的时候,孩子必须自己面对,所以,没有太多依靠的孩子必须学会担当,学会坚强,学会运筹。一桶近百斤的水压在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肩上,他无可逃避,因为父亲不能再为他担水吃;河堤坡上的雪因挑水人洒出来的水冻得比冰还光滑,空手走都要小心翼翼,你能不上去吗?咬着牙,踏着好心人凿出的小坑,一点一点往上挪,实在挺不住了,只好每桶倒掉一半,虽然心里很舍不得,但是心里明白一旦顶不上去前面的所有力气就白费了,弄不好还要摔伤自己。

    如果没有那个时期的锻炼,我不敢说能不能应对后来生活中一件件难事:从东北回来,没有粮食也没有烧饭的柴草;母亲多病,哥哥受伤躺在医院,自己要参加中考;在别人的为难中和母亲一起建房子;亲人去世……在忍受贫瘠的时候心里感受的是苦,而当更苦的生活走到面前,忽然一下明白以前的苦的价值,同时也想通了眼下的苦难可能又是为今后更大的苦难奠基——这样想着,勇气一点点上升,而摆脱了情绪左右的人也渐渐变得聪明起来。

    是谁说的来着:生物在饥饿中变得智慧,饱食终日只能让身体和大脑越来越迟钝。沙土中的西瓜、地瓜往往很小但是比较好吃,因为贫瘠的磨炼使它们把精华浓缩了;北方的木材质地大多比南方的木材坚硬,稀少的阳光和雨水让它们在天地间长时间地深思,形成了密集的年轮;野生的动物很机敏,而一旦养到动物园里就变得懒散而蠢笨,它们有人类的饲养,不再需要觅食、争斗,不需要面对恶劣的环境,不需要应急;即便是小小的病毒细菌,也会在人类药物的剿杀中不断发生变异,以抗拒不断更新的药物……贫瘠,生存的艰难对于生命的存在是一种促进。作为人,生于贫瘠是不幸的,而对于生命的内涵则可能是一种幸运。能不能在贫瘠中意识到贫瘠的意义,是眼界问题,也是能否在不幸中感受到幸福的关键。

    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与积淀也需要贫瘠。因为缺乏思想,所以许多事情想不通,而想不通恰恰是想通的前提——直白地说,思想是产生于无思想或者思想贫瘠的。很多民间文化都是在贫瘠的乡俗民风上形成的,因为没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冲击,因此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形态。这些文化在民间婚丧嫁娶等生活实践中口口相传,代代相因,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分子,越是当初封闭落后的地方,地方文化特色越是鲜明。

    初到福建时,朋友请吃汤罐,并向我介绍汤罐作为饮食文化对于福建人的意义,他说:我们好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周末无论如何要赶回家去,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喝一罐家里人炖的汤罐;孩子到外地去,家长经常唠叨,听说那里连汤罐都没有,孩子可怎么活呀!这样的介绍可能有些夸张了,但是饭店里随处可见的“呷饭皇帝先”倒是一点也不假,转译过来就是“吃饭先喝汤”。有时我会调侃他们:什么汤罐文化呀,就是古代炊具落后,把什么都放到小瓦罐里煮罢了。他们承认,但一定要强调:天下美食在福建啊。从今天饮食文化来看,天下饮食正在趋同,或者说走向兼备或者兼容,街上有北京炸酱面、上海灌汤包、沙县小吃,当然也有肯德基和麦当劳。各种饮食文化同居,产生的结果就是失去了本地的特色,也就是失去作为文化的食物。

    饮食如此,服装、音乐、文学……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趋同,没有人觉得看一场电影有什么了不起,因为电视和网络可以把千里之外、万年之前的情景随时呈现于人的眼前——丰富正在让人们失去很多东西。记得上小学时,同学有一本小画书,其他同学想借读要排队,拿到书以后连饭都不想吃;现在呢,书随处可见,网络上的文字、图片、音像充斥,还有几个人愿意细细咀嚼一本书的味道?还有几个人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境界?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那是一种书味儿的体验,一种久不闻肉香偶尔吃一餐美食的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而现在已经无法体会到了,因为文化产品太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的一切——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产品,都是因为没有而产生,都是因为缺乏而扩大生产,同时也是因为产量过多而逐渐贬值,最终被新的、稀缺的品种所取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贫瘠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恰恰是人们获得满足和幸福的前提。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让人们甘于贫瘠,而是希望更多人理解贫瘠对于人、对于人生的价值。或许你正处于人生某个方面的贫瘠时期,别抱怨,也别失望,珍惜这个机会,因为你某个方面的丰富即将由此发芽。

                                                              2012.1.1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雪线
后一篇:沉默的思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