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粗心孩子的行为矫正

(2013-06-13 16:36:53)
标签:

行为矫正

责任

比较

故错

变式

分类: 教子有方

粗心孩子的行为矫正 粗心孩子的行为矫正

哦,天哪!

    赵雨林在《学会跟孩子说话》中说:“对‘粗心’这个词,您一定太熟悉了。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人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并因此而受到损失。比如不小心把钥匙丢在家里,如果一下子等不到家人回家就只好拨打110。或者有的学生在测验里因粗心而导致会做的题目还是答错等等。这样的‘粗心’所带来损失通常是不大碍事的,只是给当事人多添了点小麻烦。但是‘粗心’若是发生在另外的一些场合,比如中考、高考,它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小麻烦了,那损失往往不可计算,甚至无法弥补。”

    对于成年人粗心,大多是相关的人抱怨一下或者自己后悔一下,并不是十分上心的,可是对孩子粗心则不肯放过,因为孩子粗心造成的损失主要体现在考试成绩上,任何事情一旦量化便可见可摸,不能再含糊过去了。细究孩子一道题目做错的原因,一般有不会和粗心两种情况。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想了好半天没有想出来,这时候别人给一点小小的暗示,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还有在考试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了考场,反而想起来了。平时写作业还行,一到考试总是这地方少个笔划,那地方看错一个符号。如果说孩子不会吧,有点委屈孩子。算孩子会吗?肯定不行!凡此种种,都是“粗心”作的怪。如果真的不会,倒是可以谅解的,因为谁都有不会的东西,以后学会了就是了;可是粗心造成的损失却是不能原谅的,因为会却又错了,让人心里很憋屈。

    很多学生面对自己丢失的分数会宽慰自己:粗心了,但是我会。这似乎是在说我的智力没问题,只是习惯不太好。而实际上,所谓的粗心是由于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理解不够深刻,说到底还是不会,是学习上存在盲点。如果一味用“粗心”来宽容学习上的关键性漏洞,往往会让今后的学习出现知识链的断裂,最终发展为某学科的瘸腿现象,再想弥补就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甚至成为不可能。

    面对孩子粗心的习惯,我们不能不问:孩子的粗心是天生的吗?我想这个问题不需要调查,绝大部分人都会持否定观点。那么,我们不能不发出第二问:那么孩子粗心的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有许多往事要回忆,在点点滴滴的往事中寻找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如果我们不再把粗心看作孩子自己的过错,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因为在反思中家长发现自己也是重要的责任主体。有一句教育名言值得家长们借鉴:教育的基础和动力就在于教育者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促进孩子由粗心向不粗心转变是每位家长的愿望,也是家长的责任。我想家长想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心里一定会盘旋着一个大大的疑问: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改变粗心的习惯呢?

    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端正孩子的态度就能解决粗心问题,其实不然,因为孩子并不喜欢粗心,他们在主观上是渴望改掉粗心的毛病的,如果我们还在唠叨不要粗心不要粗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心烦,甚至有反向强化的作用。改变孩子粗心的毛病,应该采用行为矫正法,即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让他们意识到粗心发生的事实和原因,然后逐步加以调整。其实我们在反思孩子成长过程的时候,应该已经意识到如何再通过矫正孩子的行为来改变他们粗心的习惯了,但可能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策略。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矫正粗心的方法,和有粗心孩子的家长朋友共同探讨:

    1.责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跟着旅游团外出我们从来不记线路是怎么走的,而如果是自己外出游玩,我们对线路就很在意,也很清晰,因为跟团线路不是我们的责任,而自游只能由自己承担责任。责任会促使我们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的强度和持久性,决定着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细致程度。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一些事情的责任交由孩子来承担,就能够很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起细心观察、用心记忆、主动辨别的习惯。

    孩子上小学之前,我们带着他去北京,住在丰台区朋友那里,到主城区需要坐很远的公交车。第一次出行前我跟孩子说:这条线路很复杂,下一趟就由你带着爸爸妈妈走,好不好?他同意了。后来在北京走过的每一条线路他都能记得,因为当时到处去玩的时候我们一起研究地图、公交和地铁站点,他都会很用心地参与。现在孩子四年级了,前几天说起几年前的北京之行,他还能很流畅地说出到哪里乘哪路车、到哪里转哪路车。这是对孩子进行空间判断力的培养,同样道理,如果我们经常把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的提醒任务交给孩子,就可以培养孩子对时间的意识;如果我们经常和孩子比赛阅读以后讲述故事,就可以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关注……训练的道理很简单,任务产生责任,责任形成注意,注意是细心的基础。孩子对什么都不在意,是家长包办太多的缘故。

    2.比较。比较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比,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另一类是类比,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上街买东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商品的特点,确定自己要不要买。虽然比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人们常用的是对比,而对于类比则相对陌生,或者也在用,但没有明确的类比意识。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这是培养孩子关注细节的有效方法。

    电脑上有一个游戏叫《找不同》,就是从一组一组图片中找出细微的不同之处,曾经跟孩子一起玩,孩子兴趣特别浓。玩了一段时间,我问孩子:你是怎么找到不同点的?孩子说:如果是房子,大多是在窗户、烟囱、栏杆这些地方不同;如果是树,多数是树枝、花朵等一些地方不同,如果是人,多数是衣服、帽子、表情方面有差别。我表扬了他的细心和会总结规律,他又说:其实两张图片是同一张,不过是其中有一张作了一些处理,仔细看还是能看出痕迹的。找不同,首先是找相同,在找相同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在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寻找不同就相对容易些了。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注意引导孩子对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比较,孩子就会慢慢找到规律和特点,而这样的训练素材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3.故错。故错就是故意犯错误,并让孩子对家长所犯的错误加以纠正。在孩子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对得到了强化,纠错的习惯也逐步养成。很多家长喜欢把自己强大的一面展示给孩子,这的确有利于给孩子以榜样和动力,但是很多情况下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孩子,更能激起孩子超越父母的热情。故错就是利用孩子这种心理来培养孩子自己不因粗心犯错误的。

    有时候和孩子一起背古诗,故意把几首诗背得乱七八糟,孩子就不停地指出这里错了那里错了。要知道,指出别人错误的前提是自己必须知道正确的是什么,孩子在无形中就会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标准。

    如果孩子容易写错字,家长可以先故意写错一些字来让孩子纠正;如果孩子听语音抓不住要点,我们就可以说一段话让孩子指出哪些地方不合理。郭德纲有段相声,说某辆公交车在某站下了几个人上了几个人,到另一站又下了几个人上了几个人,说了好多,最后突然问:你说公交车一共停了几站?这样的游戏孩子特别感兴趣,因为利用了人注意力被其它信息吸引,而忽略了另一些信息的心理现象。如果我们也能经常把生活里注意力分配问题编制成一些训练项目,肯定能让孩子变得特别细心。

    4.变式。孩子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先前的知识当作标准,对后来遇到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本来是没错的,但是谁都知道先学到的知识未必是正确的;有时为了孩子接受方便成年人常常改变了知识的说法,而这样的改变恰恰影响了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如果孩子用这样的标准衡量后学的知识,肯定不行,专业术语将这样的现象叫做“前概念”。比如说,“比水重的东西到水里就会沉下去”,作为一种常识可能是正确的,可是孩子看到海里的轮船肯定会产生疑问:金属做的大船怎么不会沉呢?这就提醒我们,在给孩子介绍生活常识的时候,就要注意可能存在的特殊现象,也就是说在教给孩子常规知识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知识的变式。

    变式不仅仅是“例外”,还是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式,或者不把问题绝对化。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护蛋”活动,让学生设计各种方案让鸡蛋从楼上扔下来不会摔坏,就是对学生变式思维的很好的训练。在训练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喜欢用这种方式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先问:马路上红灯亮的时候你会闯过去吗?学生一般都说不会闯红灯。然后再问:如果没有车辆、没有警察、没有摄像头呢?少数学生会选择闯过去,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道德无人看守”的底线。再问:如果有个小朋友因为追一只小球跑到了马路上,你会闯过红灯去把他抱过来吗?学生几乎没有例外地选择闯红灯。这就是通过变式让学生明白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的。

    变式思维训练,可以有效地克服孩子面对熟悉的知识、问题而采用既有思路,也就可以避免孩子凭着印象来解答试题了,他必须认真读题,分析题目中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解决方案。

    当然,帮助孩子克服粗心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孩子粗心表现在行为上,所以我们就必须通过行为来分析和矫正,而不能用一个“粗心”代替对成因的分析,也不能通过改变态度试图改变行为——矫正要与事实构成对应关系,否则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013.6.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团扇
后一篇:一捧阳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