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小孩儿怎么教育
哦,天哪!
经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抱怨一些孩子不爱学习:这个孩子,脑袋瓜子非常聪明,就是不认真——死懒!
孩子不聪明,智力不太好,学不会东西往往不会让老师和家长不满,可是如果头脑很好却不认真学习导致成绩不理想,那似乎就是不能原谅的了。这与中国人的崇尚勤劳的生活态度、推崇苦读的学习观念有关,也与老师、家长恨铁不成钢的人才观有关,是怪不得老师和家长的。
但是,仅仅用一个“懒”字来概括孩子的学习行为,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为孩子一次次被指责“死懒”,会在这种消极评价中真的变得死懒,让你从此对他无可奈何。
无数的教育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但是的确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听孩子们的交流,就会发现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对旅游、游戏、影视、制作很有见地,很有方法,很有热情。可见我们笼统地把孩子不爱学习归因为“懒”是不公平的,也是缺乏教育理智的。孩子学不好书本上的知识可能是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特点造成的,可能是兴趣偏好造成的,可能是某次失败的体验造成的,可能是对知识的价值评判失当造成的,可能是教育者的态度与教育方法造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孩子学习习惯、学习障碍的成因,只是简单地否定他们的品质,就无法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也就无法找到打开孩子心灵的那把钥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面对“懒小孩”,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用心发现他喜欢做的事,找到他的兴趣点,抓住他的亮点。“扬长避短”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策略,还是人的普遍心态。利用这种心态,我们可以对“懒孩子”采取“扬长带短”的教育策略,提供机会让他充分展示其长处,等到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起来以后,逐渐引导他正视自己的不足,分步骤、分阶段冲击自己的弱项。对特殊孩子的教育不应求全责备,不应面面俱到,而应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其次要学会归因,即按照孩子的表现分析其对什么事情懒,为什么对这些事情“懒”。当我们以科学的眼光、研究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不足时,我们可以保持情绪上的稳定和态度上的积极,用理智去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的办法,而不会用情绪宣泄代替理性思考,不会用笼统评价代替现象分析。归因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理性是走向科学的关键。这个道理是任何人都明白的,但是在日常教育中却常常做不到,因为面对具体的教育对象、具体的教育事件,首先引发我们的是情绪而不是理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简单评价一个孩子的原因;而一旦我们以印象评价学生,理智就被情绪所左右,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另外还要给孩子足够的调整时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孩子矫正自己的行为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长,可能有很多次反复。教育就是改变人身上不好的东西,任何教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育效果需要在时间里酝酿,就像等待庄稼生长、成熟一样。当我们对转变一个“懒孩子”失去耐心时,可以想一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想想我们被改掉一些不良习性的痛苦与艰难。当我们把“懒孩子”当作自己来转化时,我们就会有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办法。在这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中,别忘了不断给孩子提供重塑自我的动力,而改变人的最大动力就是欣赏,就是发现孩子哪怕极细微的变化并加以肯定——积极的心态是塑造积极人格的唯一途径。
顺便说一下,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否则“孟母三迁”就不会流传至今了。当我们发现孩子懒于读书、学习时,要立即反省自己:我们家长或者老师热爱读书吗?我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了吗?我们给孩子营造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环境了吗?我们平时的言谈给孩子积极的影响了吗?孩子是我们的影子,别把什么不好的责任全都推给孩子,孩子的很多习惯、品性就来自我们,只是我们总是把自己想象得很完美,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罢了。不要说同一个班级有热爱学习的孩子,不要说相同的父母生出不同的子女,这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要知道同样一句教育孩子的话,不同的孩子理解是不同的,产生的效果当然也不一样。当我们眼里只有班级,当我们心里只想着他是我的孩子时,我们常常忽略了个体差异,或者没有把孩子当作有自己思想和个性的人来对待,这种概念化的教育不可能让孩子觉得教育者走进了他的世界,效果当然不理想。
孩子是我们生命中的缘,请千万别相信这个孩子天生“懒”,教育的基础和秘诀就在于我们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我们的态度、思路、方法是否对路——改变“懒孩子”,先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2012.11.27-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