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T和学业管理
哦,天哪!
不管人们怎么议论,BRT还是于昨天正式开始接待乘客了。我们被安排到站点去做志愿者,协助管理秩序,发放宣传材料。由于是新生事物,市民都很好奇,加之国庆长假,乘坐免费,街上到处都是人,让人看得头晕眼花、喊得口干舌燥。由于是首次运行,出现一些状况是完全正常的,比如说有时同向的三五辆车、甚至七八辆车同时进入同一个站台,导致正常交通不畅,而有时又相隔七八分钟没有车来,大量的乘客停滞在站内。我们几个人都做好了倾听抱怨的准备,因为之前就听说有人戏称这种公交系统为“BT”,还有人说BRT就是“不rōu(方言,“理睬”的意思)他”的第一个字母。
有意思的是,乘客似乎并没有对这种不理想的运行状况有什么太大的反应,文化不高的、年龄较大的喜欢询问乘车办法,年轻人则拿过宣传手册自己看得津津有味。上午大多数人脸上还满是迷茫,到了傍晚则显得胸有成竹了。这让我有些惊讶,惊讶的不是我们似乎可以乐观的所谓的公民素养,闯红灯的人多着呢,惊讶的是人们的学习能力——对新事物的热情和探究的自觉。晚上回家,顺便把宣传册带了一本给孩子,告诉他好好研究一下,以后乘车会经常用到。今天和他一起去海边玩,谈起BRT,他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主线、支线、环线,每条线是如何运行的,如何从支线到达主线,甚至连时间都弄清楚了。这让我进一步确认“自主探究”对于学习的意义和可行性——只要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一定的学习资料,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搞清楚。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肯学习呢?原因主要在学习动力系统:一是知识与生活关系不够密切,缺乏学习的迫切性,二是学习大多是任务型的,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有位专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老师平时都是让学生把生字写十遍,学生大多以应付的心态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后来老师不规定写几遍,要求学生会默写即可,写几遍自己决定,学生不再喊作业多,而且学习效果相当好。我也做过一种尝试,主要是针对学生考试夹带小纸条现象的:复习过程中,我告诉学生,这次考试可以查阅资料,但不是书本,而是自己整理过的小纸条。结果到考试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反而不需要看纸条,因为在整理纸条的过程中,已经把知识学会了。作为教学,学生的学习结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如果我们只盯着结果而不在学习过程上想办法,往往收效甚微。我想,这就是应试教育和本真教育的区别所在吧。让学习内容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把任务型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唠叨、强制和惩罚,肯定得不到好的管理效果,因为孩子得不到尊重,内心总是处于对抗状态。
有一个孩子,在初中时成绩不理想,家长花了好几万元给他选择了一所学习氛围比较好的高中。离家远了,家长鞭长莫及,可是孩子的学习状态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主动了,刻苦了。他说:家长对我们的管理,其实只要两句话就行了——创造一个好环境,顺其自然。这是一个孩子的真实感悟,也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相信孩子都是想学好的,相信孩子能够学好。一些家长之所以在孩子的管理上苦不堪言,绝大多数是因为对孩子不信任,只看学习结果,不问孩子的学习过程。
BRT成为颇受欢迎的城市快速运输系统,主要是它的设计理念尊重了乘客:良好的运营环境和充分的线路选择空间。它的车辆质量并不比常见的交通工具先进。
2012.10.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