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米粒

(2012-09-29 00:22:32)
标签:

米粒

三年自然灾害

谁知盘中餐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一个米粒 一个米粒

哦,天哪!

    孩子的妈妈从街上买了新米回来,是东北大米,隔着米袋子就能闻到幽幽的清香。做成米饭又香又有嚼劲,用年轻人的话说叫很Q。一边吃饭,她一边教育孩子:以后吃饭一个米粒也不许浪费——知道现在大米多少钱一斤吗?三块七啦!

    孩子点点头,表示明白。我抬头看看她,没说话,因为对我而言这早就不是问题了,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吃饭的碗总是干干净净不剩米粒的。况且,她觉得不应浪费一粒米是因为米价越来越高,而对于我来说,一个米粒的含义也绝不是值多少钱的事。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题目叫《九粒米》,大致意思是一位爷爷向孙子诉说过去的苦难,说是地主家他家来抢租,他的小儿子因为饿极了伸手从袋子里抓了一把米,结果被地主狗腿子活活打死了,他的小手里至死还攥着九个米粒。老师讲课的时候泪流满面,我们全班也一片唏嘘。

    回家以后,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妈妈也流泪了。她说:这是哪里的地主,怎么这么坏!然后她告诉我,我的外祖父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的,因为成分不好,得不到救济。妈妈说:那天晚上我摸黑去看他,临走的时候,他把我叫住,说不知明天你还能不能看到爹了。最后他叹了口气说,唉,就是有一把米熬点汤喝,心里也会好受些啊!可是我唯一能给他送去的是一小把一家人舍不得吃的地瓜叶子。第二天早上他就饿死了,我到那里时,他的嘴巴张得老大……妈妈讲的时候,头一直低着。

    几粒米,作为食物而言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当它们和活生生的生命联系起来,那就是心里永远无法解开的疙瘩了。外祖父,我从来没有见过,但他的死因在我的心里打了一个结。

    一个朋友讲笑话,说文革期间搞诉苦,就是说旧社会怎么怎么不好。村里找的是一位在旧社会饿死了爹的老大爷。大爷来到台上,哭诉父亲饿死的经过,最后说:解放前,我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现在,我们如了!很多人被朋友绘声绘色的描述逗得哈哈大笑,可我却笑不出来,因为我的心绪一直留在饿死爹的情节里,我甚至认为那句“现在我们如了”的潜台词没有什么不妥。饿不饿死人,跟社会的新旧没有必然联系,而跟社会意识形态有关,一个看重生命的社会,即使是封建社会,也不会置民生于不顾。蒲松龄在《促织》里说:“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我觉得他言重了,哪里需要天子,只要有点话语权的人就可能在有意无意间改变他人的命运;即便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平头百姓,也可以随时随地改变一个米粒的命运。

    我是参加过农业劳动的,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于粮食、蔬菜、瓜果的生长过程已经算得上很熟悉了。因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于我而言不是一句诗,而是一句大实话。因为曾经为每一个米粒把许多汗水洒在泥土里,所以落在地上的每一粒稻谷,就是当初被当头的骄阳、拉犁的绳索、压肩的扁担逼出来的汗珠,不珍惜就是糟践自己了。“眉毛上面是汗珠,眉毛下面是泪珠”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不肯流汗的人往往需要流泪。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流了汗也未必不流泪,所以他们崇拜上苍,尊敬自然,常怀敬畏之心,不敢抛撒上苍的任何一点恩赐。农民憨厚、朴实、勤勉、节俭的性格,就是在土地上、烈日下、风雨中被时光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

    一个米粒,可能不经意就被我们冲进了下水道,可是当初把它从土壤里伺候出来却不可能这么不经意。一个米粒,对于温饱的人可能是无所谓的残渣,而对于尚在饥饿中的人来说则是生命有所谓的一部分。当我们把掉落的米粒捡起来放入口中,一定会有一道温柔的阳光照进灵魂深处,更不要说那些比米粒贵重得多的劳动果实了。

                                                    2012.9.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