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合脚的鞋
哦,天哪!
草鞋是船
爸爸是帆
奶奶的叮咛载满舱……
这是上大学时唱过的一首老歌了,也不知道有多久没有想起它的旋律。然而,人的记忆就是这样,说不准哪一朵云的形状、哪一阵风的温度、哪一种植物的气味,一下子就把早已忘怀的旋律勾起来,而且思绪也随之连绵不绝,直到现实与往事完全混为一谈。
小时候不知出于什么心态或者心情,总爱把小脚丫放进父亲的大鞋里——干过这种事情的人我想肯定不止我一个人,至少我的孩子特别喜欢偷偷穿上我的鞋子,然后趾高气昂地走来走去,仿佛穿上大人的鞋子自己也一下长大了一样。可是,父亲的鞋子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像两只小船,让他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穿着如此不合脚的鞋有什么好得意的呢?可能只有孩子自己当时的心情可以解释,在成年人看来,那纯粹是自找麻烦。
记得十一二岁的时候,妈妈给我做了一双新鞋,才刚刚做好一只,我就要穿上试试,光着另一只脚在院子里跑,一不小心踏进了脸盆,把那只新鞋弄得水淋淋的,为此还大哭了一场,倒惹得妈妈和哥哥他们笑了好长时间。他们笑什么呢?可能是我的憨态在成年人的眼里显得十分可爱,抑或是我的无知让他们感受到了年龄上的超越而觉得好玩。后来,这双鞋子我穿了很长时间,脚已经被它挤得生疼,还是舍不得扔掉,直到妈妈发现我的大脚趾甲被挤黑了,才强制脱下,不许再穿。喜爱和自以为美常常让人失去理性,于是只好自己受苦。
上中学的时候喜欢穿白色塑料底黑布面的单鞋,三块钱一双,一次买两双捯换着穿,一年四季都这样。这时已经有些审美标准了,比如洁白的鞋底和黑色的鞋面之间那种对比,让人感到特别洁净,比如硬质塑料鞋底走在水泥路上发出清脆的声音,让人觉得走路也很神气……年轻人的心情往往来自对外界评价的预测,至于别人是否这样看就不管了,总之我的黑布鞋和同学的解放鞋不一样,尽管天天要洗刷才能保持洁净,也还是爱穿。这种盲目的自我陶醉的后果是,冬天双脚就像直接踩在地上,长出了满脚冻疮疙瘩。
高三时花了十五块钱买了一双皮鞋,就是当时部队干部穿的那种俗称“三截头”的样式。十五块钱,在当时价格不菲,我们老师最高工资一个月才五十多块钱呢。可是,喜欢啊,宁可天天吃咸菜,也要省下钱来买。在鞋跟上打上铁掌,走起路来铿锵有声,引得许多人侧目而视,自己的精神状态立即就不一样了。可是只有自己知道脚后跟同好几层牛皮较劲是什么滋味。
这样的错误往往是不肯立即改正的,后来皮鞋的样式越来越多,受的苦更加五花八门,有的是脚跟磨破,有的是脚尖顶得酸痛,有的是脚背被压得发紫,有的是脚底被硌得不敢放平……说不清是从哪双鞋开始的,好不好看一下子退到了次要地位,合不合脚成为首选条件。有时家里人帮我买了鞋回来,总是要百般挑剔,理由各种各样,但自己心里清楚:脚没放进去感受感受,怎么可以决定买下鞋子呢?
鞋子要挑合脚的,这是一个常识。可是要接受这个常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虚荣心和别人的目光、表情、评价等等,经常让我们选错鞋子,吃了许多本可以避免的苦头。直到心理上返璞归真,才知道什么样的鞋子最合自己的脚,穿上这样的鞋子,走在路上才舒适、坦然。
2012.9.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