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恶作剧
哦,天哪!
孩子是不是都喜欢干点“坏事”?我不敢下肯定的结论,但是依我的经验,至少男孩子是这样的,偷瓜摸枣,在路上挖陷阱,把鞭炮或者瓜皮放到人家的车轮下,把小青蛙小麻雀抓来折磨一番,在老师的粉笔盒里放只小虫子甚至小蛇……我们小时候,这些事儿干得太多了。家长和老师对此可能上纲上线,狠狠地批评一顿,但是在我们心里,干这种事情的人不是坏孩子,甚至可以说是英雄——你敢吗?你敢吗?敢做就了不起,别管对错。
也许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所以中国人太看重“种子”了,“从小根,到大苗”、“三岁看八十”,似乎小时候出现了状况,长大肯定干不出好事。事实上,如果每位家长都把自己头上的光环拿掉,真实地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可能会找到自己太多的“劣迹”,但是这没有影响我们成为正常的人,甚至也没影响许多人成为杰出的人。为什么?因为在孩子的心里没有是非,有的只是好玩,是勇敢,是创意,是自己在伙伴中的威望。
有专家指出,孩子的许多过失与本质无关,而与天性相关。我以为这是正确的。因此,对孩子的恶作剧抱着宽容的态度、欣赏的观点,可能是与孩子沟通的重要基础。
前些日子陪孩子练乒乓球,他不光不好好打,还故意让球落地,然后到处去追,嘴巴里还念念有词,“哎呀哎呀地满地爬”,自己把这一句歌词称为乒乓球队队歌。最近爱到电脑上玩塔防游戏,他妈妈担心影响视力、浪费读书时间,经常劝阻。可是孩子认为适当的休息娱乐是正当的,经常反抗。为了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我只好充当卧底,和他一起研究游戏的防守方案,还一起改编了一支“游戏歌”: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早睡早起咱们来打怪兽
闭上眼睛摇摇头啊
假装不知道
天天呀打怪兽从来没人说
孩子听着乐得前仰后合,似乎得到了老爸撑腰,豪气冲天。可是等他妈妈一提出批评,我就立即宣布隐蔽,他也高高兴兴地停止了游戏,屁颠屁颠地做自己事情去了。
我知道让孩子形成“自己人”的认同可以提高管理效能,但是我对自己的管理方法也不是很满意,担心把孩子带到抗拒正面批评的路上去,可是心里还是对孩子充满了同情:我们回忆童年的时候,想起的大多是做过的糗事,孩子的童年如果连几件“坏事”都没做过,将来他们回忆儿时的生活回忆什么呢?童年的空白或者缺失,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无论如何都是残忍的。
我不喜欢无所不能的小大人,更不希望孩子成为老气横秋的小老头。孩子应该有孩子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而不应该是成人的标准,就像儿童画成人模仿不来、儿童作文的语言成年人不会说一样。童年是他们的财富,是他们一生唯一的一次机会,过了这段时间你让他们恶作剧他们也做不出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让许多家长战战兢兢,倒也不是不想让孩子保有天性,而是怕一旦出错就无可挽回。我想柳宗元的那篇《种树郭橐驼传》里有几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尽管我也担心孩子的现在对未来的影响,也担心“从小根,到大苗”之说真的是经验之谈,可是我还是更愿意看到孩子笑得绯红的小脸,听到乐得忘情的笑声,因此宁愿冒一点风险,暂且陪着他一起恶作剧一段时间,给他的童年生活多一点色彩,为他的童心遮点风挡点雨,未来的事情等他长大一点再说,或许那时候他自己也意识到一些道理,作为“自己人”管理起来就更有力度了。
2012.9.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