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把实的写实了
哦,天哪!
或许是应试作文太强调立意明确、主题深刻了吧,抑或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念左右了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思路,现在很多孩子的作文读起来只有嶙峋的骨架,没有丰腴的血肉,更不要说美丽的服饰。这些作文主题很明确,思路也很清晰,但是很难读下去,原因有二:一是太过看重主题,表达缺乏生动性,用文学的话说,就是缺少审美因素;二是事件不真实,一看就知道是编出来的,一边看一边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这种用虚假事件图解主题的写法伤害了读者的良知。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学生作文虽然不一定要走多远,但如果没有文采,也一样不会受到读者、特别是阅卷人的欢迎;而且,今天的作文练习并非只为那点分数,将来走上岗位、进入生活,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把文章写出文采、写出实实在在的内容,是对写作的要求,也是对思考问题方式的训练。
文章中实的东西是什么?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就是那些承载思想、情感的要素,包括人物、景物、事件等物质元素。而写实至少应包括写真实和写充实两个方面。
写真实,是指文章要源于生活,文章的主题、表达的情感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想法、感受。比如说,古人历来有悲愁的情结,这从古诗词中可以找到无数实例,像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典型代表,于是又有人提出秋天也应该有积极昂扬的情绪,像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以作为代表,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但经过时间的沉淀,慢慢也形成了“观念性”的思维——悲秋或者乐秋,一写到秋天,很多人习惯性地选择其中之一来立意,这便是借别人的经验来说话,没有自己真实的体验。那么秋天给你的感受究竟是什么呢?很多人可能无法逃出古人的樊篱,如果我们能够走进一种真实的生活,进入到“那时那地那情景”中,就会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观察、自己的体悟。所以说,作文最好是人到生活中去、文从生活中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传递自己的情思,这里有个诀窍,可概括为作者要“尊重自己”。这样说不是要排除写作中的虚构和想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可能与生活真实有很大差距,但它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生活基础的,它是让文章内容更贴近作者——作者的体验、作者的需要、作者思绪的展开。生活中有的可以写,没有的也可以写,但是一定要符合生活逻辑。像除夕之夜在月光下玩耍的情节肯定不能出现,但是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感受到月光的存在是完全可以的,因为那是感受,是想象,是生活的变形。
写充实,是指文章中的物质元素要丰满,内容要具体,要有可感的细节,否则就是对主题的图解。众所周知,人的很多想法、很多情绪是相通的,面对同一个情境、同一件事情产生的情绪和看法未必有多大的区别,但是表达出来却千差万别,为什么?就是相同、相近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不同的物质元素来承载,从而体现出差异性和独创性。比如说“人生无常”这个话题吧,莫泊桑用一挂项链来表现(《项链》),他借玛蒂尔德这个形象表达了“倘若当时没有失掉那件首饰,她现在会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的感慨;而刘以鬯则用一个打错了的电话来表达(《打错了》),没有这个打错的电话,主人公和老太太、小姑娘一起被脱轨的巴士轧成肉酱,而接了这个打错的电话则是主人公看着老太太和小姑娘被脱轨的巴士轧成肉酱。主题如此相近,而承载的物质元素差别却千里万里,如果他们不把这些物质元素写具体、不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可以表达主题的材料,就不可能写出自己的作品,不可能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作品。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写作的人不可能总有新鲜的思想、感情,但可以有新鲜的生活,因而就能找到新鲜的承载思想感情的材料;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东西写充实,文章就没有可读性了。
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直接诱因,是我的一次写作试验。我用“硬币”这个素材表达了很多种生活体验,对人格的考验、对物质的珍惜、人的同情心、决定命运的方式等等主题,学生们感到很好玩,一枚硬币竟然可以表达这么多东西,于是也试图写写关于硬币的事情,可惜他们费了很大力气也没能逃出我写的几个话题。我在想,是什么东西框住了他们的思维?经过反复调查和比较分析,发现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相对缺乏深度,进而导致思维空间相对狭窄,这和登山一样,站得越高所见越广,而站得越低所见越窄;当然这里还有另一个常识,就是所见越窄应该看得越具体,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高度和对生活的观察精度应该有一个类似反比的关系,例如把硬币当作货币来考量应该是高位的、宏观的,把硬币当作钱来观察应该是下位的、微观的,前者偏于理性,后者偏于感性,从写作这个角度讲这两种不同认识是各有千秋的,但是由于学生不善于把文章的物质元素写充实、写具体、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因而失去了微观层面的创新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把文章写实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对生活的观察,二是对生活的体验,前者获得写作素材,后者获得写作主题。至于如何去写,则更多的是写作方法问题了,这里不再去讨论。
2012.8.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