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个水果摊儿
哦,天哪!
关于生活是什么,说法太多了,生活似水,生活如茶,生活像酒,生活是一团麻……不同的说法代表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抑或解释的是生活的某个侧面。我说生活是个水果摊儿,想说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老早就有“吃葡萄”理论,就是拿到一串葡萄是从好的吃起还是从不好的吃起,结论是,从好的吃起会觉得每一粒葡萄都是好的,而从不好的吃起会觉得每一粒葡萄都不好。反过来理解呢?从好的吃起会越吃越差,而从不好的吃起则越吃越好。说到底,不过是个心态问题罢了,它的前提是生活由我来挑选。如果在生活中总是“我方市场”,其实就没有什么好不好的了,都挑好的拿,不好的扔掉不就完了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是“被挑选者”,这时候好不好就不是自己说了算了,要听别人的。
有两次买东西的经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次是一个卖家用小五金的摊子,看好摊子上的一款工具包,但并不是十分想买。问了价,开始还价,摊主说不能卖。突然很想逗他玩玩,跟他说你就让我说了算一回呗,这家伙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做老板的感觉,非常霸道地说:我的摊子当然是我说了算,怎么能让你说了算呢!我冲他笑,留下一句“你呀……”转身走了。我不知道他后来是否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他至少应该意识到他的摊子还没有达到垄断的层次,是我在选择他而不是他在选择我,他应该站到顾客角度思考问题、处理关系。教师大多是有自己主张的人,但教育界有个潜在的行规,当学校以老师而立足时,老师可以提出主导意见,当老师以学校而生存时,老师则必须学会服从,道理是一样的。
另一次是买水果。一个水果摊儿上的桃子非常漂亮,明显比其它摊子上的好,很多人在围着问价、还价。摊主不高兴了,说要买抓紧,五分钟以后涨价五毛。大家似乎都不相信,依然在犹豫。五分钟后,他真的涨价了,很多人一边笑一边开始挑选,心情似乎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变糟。顾客走了以后我问他怎么可以这样。他说:买东西的人总怕价格上吃亏,这可以理解。可是你也要看看货啊,满市场的价格都和我一样,但是他们的东西能和我的比吗?如果我开始就多要五毛钱,他们肯定就不嚷嚷了。我觉得小伙子讲得很有道理,一分钱一分货,不能以次充好,也不能以好充次,俯就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人心都有不知足的一面。
小区的水果市场有一家摊子,水果质量一直很好,当然价格也比别人高一些,大家都喜欢到他家摊子上买东西,很多单位招待用水果也喜欢打电话叫他家送货。开头以为大家都是冲着质量去的,后来和他聊了几次,才发现不只如此,他在经营上也有自己的一套。首先是人气,他说,就算你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只要摊子前围满了人,你的信誉就高,大家就会来买你的东西,这叫买涨不买跌。他家的做法是,只要有人问价,先送一个小水果,不管你要不要,都要把真诚做足。其次是人心,担心吃亏是市场上很正常的心理,他说,你要让人家觉得在你这里不吃亏,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秤给足了。价格大家都差不多,顾客一般不会买第一次问价的东西,所以都知道价格;我的水果质量不比别人差,我就把量给足了,让顾客看清秤,保证他们到哪儿校秤都没有问题。第三是人情,好中选好是人之常情,他说,水果是害怕翻拣的,几次翻动皮色就不好了,但是你凭什么不让人家选呢?你不让人家在你这儿选,人家可以到别的摊子上选。所以,他喜欢替顾客选货,每选一个都要征求顾客的意见,而且真的是在挑好的,这样既能让顾客满意,又能保护自己的水果。我问他:你不怕把好的都选走,剩下的不好卖吗?他笑了:最好的选走了,次一点的就变成最好的了,挑完卖完,这是我们行业诀窍啊!给别人最好的,别人才会认为你是最好的,这个道理朴实但不浅薄。
生活其实就和水果摊儿一样,弄清自己的货色拿准价位,多替别人想想理清关系,把最好的送给别人赢得信任——投桃报李,生活中的行情、人情、世情不过如此吧。
2012.7.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