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安不见

(2012-07-25 09:20:10)
标签:

长安

旅游

分类: 生活絮语

长安不见 长安不见

哦,天哪!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古往今来,写长安的诗句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统计好这个数字,春夏秋冬、离愁别恨、得志失意,似乎都与这座古老的都市有着解不开的结。这座古城已经不再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成了古代人、特别是唐朝人心里爱恨交织的某种象征。连宋代的辛弃疾都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以“长安”命名的街道、商店、学校、汽车品牌随处可见,长安究竟在哪里?它和西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让这么多人魂牵梦绕?
    资料显示,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在古都西安市南部,渭河平原南缘、秦岭北麓。东临蓝田县,南接宁陕、柞水县,西与户县接壤,北和雁塔、灞桥区为邻,南北跨度55公里,东西跨度52公里。地貌多样,山、川、塬皆俱。总面积1583平方公里,城区距西安市中心8.7公里。

    长安历史悠久,曾为周、秦、汉、唐等十三朝京畿之地,自西汉高祖五年置县,已2200多年。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自从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 长安大雁塔,唐永徽三年(652年)建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重新恢复“长安”之名。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西安市”:沣京(周)→镐京(周)→咸阳(秦)→长安(汉)→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兴(隋)→长安(唐)→长安(后梁)→长安(后唐)→长安(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清)→西安(中华民国)→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安”:宗周(周)→内史(秦)→京兆(汉)→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后梁)→京兆(后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华民国)→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西安的几天里,我一直在追问自己:长安到底在哪里?到网上找了一些资料来读,还找到了古长安的区划图,但是和眼前的西安很难重叠起来。现在的西安很大,而古代的长安很强。最后一天游览了古城墙,在那东西略长的长方形框框内,隐约可见几座斗角飞檐的仿古建筑,青灰色。于是想起听讲座时教授讲到的“五脊四水”金瓦红墙的皇家格制,看来眼下在这里是看不到了。西安与长安,终究不是一回事。

    昔日的辉煌在夕阳下渐渐沉入历史,像一撮燃烧过后的灰烬,只有怕冷、怕暗的人才会时时想起那熊熊的火光,而更多的人会在长夜里等待黎明。行走在古城墙下,有人问:我们是在城里还是在城外?有人答:看到城墙下那条河了吗?只有城外才有护城河。是啊,在有城的年代,城墙和河流都是阻挡外人进入的障碍。那么城里的人呢?西安有个方言词叫“趷蹴(读kějiù)着”,就是靠在城墙、大树或者别的什么上老老实实地蹲着。在大雁塔下就看见一位老人“趷蹴”在一棵大树下吹着埙。然而,过去的长安可不是趷蹴着的,东西南北,来来往往,朝见、经商、留学、科考、传道、征战……从什么时候轰轰烈烈的中原文化变得趷蹴了呢?是谁让深厚博大的黄土精神蹲下了呢?经济?文化?战争?很难用某个单一的元素来回答,最后只好笼统地概括为“政治”。政治,听起来是个很深奥的概念,它的本质是个什么东西?抛开所有承载这个概念的物质因素,只剩下利益二字,权力、地位以及它们的附属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何其威风,死后何其奢华;大唐盛世何其雄壮,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何其缠绵!最后留下些什么?城墙上摆放着废弃的火炮和云梯等当年争夺利益的工具,任人凭吊、抚摸、感叹,可是又有多少人去深思为什么当年它们威力无比,如今却锈迹斑斑?很多人其实不懂的,城墙上当年的箭楼虽然颜色黯淡,但身子骨依然挺拔,而里面进出的人听到的已不是大秦、大汉、大唐的雄风了,而是如今西安人为游客讲解风水和命运。

    如今的西安也不再趷蹴着了,它不可能磨灭记忆里昔日的盛世,然而古人埋在地下的宝藏只闪耀历史的光辉——毕竟,那些经济、科技、文化、精神的产物都是陪葬品。今天的西安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而这是需要时间的,这是需要努力的,这是需要新的积淀的。人们站在古人耕耘过的黄土地上等待着“长安精神”的复苏,然后走出窑洞,走出古城,走向远方。

    南宋词人刘克庄在《沁园春》里写道:“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那是南宋国破山河在的特定背景在他心中打下的烙印。相比而言我觉得还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长安春日效东野》写得更幽深:

    前秋长安春, 今春长安秋。节物自荣悴,我有乐与忧。
  穷阎何卑漏, 时燕不见投。门庭谢过从, 兰萌舒绿柔。
  燕托喜广厦, 亦非善是仇。兰生静愈茂, 堪将义为俦。
  芳香诚可慕, 对之蠲穷愁。

    关于长安的往事和诗词实在太多了,想说的事儿也实在太多了。“长安”,多么吉祥的名字啊!站在古城墙上,人们的目光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临别西安的那个傍晚,我就是站在那座青砖砌成的高大的城墙上,眺望着西天的太阳慢慢地慢慢地靠近黄土高原的,然后在我的意念里幻化成满天美丽的晚霞……

长安不见

长安不见

长安不见

长安不见

长安不见

长安不见
                                                    2012.7.23-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佛的意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