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不学什么
哦,天哪!
油多不坏菜,技多不压身,是中国多年来传统的知识观。在知识相对贫乏的时代,这样的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可是当社会知识极大丰富,到了知识爆炸、知识换代速度很快的时代,说这个观点依然正确就不那么有把握了。比如说吧,在冷兵器时代,一个人学会一身武艺肯定生命更有安全保障;可是如果进入火器时代,我们还仗着一身武艺行走江湖,那就危险了。用大刀长矛对付人家洋枪洋炮的亏我们不是没吃过,难不成我们还要让我们的后代用算盘去和人家的计算机一拼高低?知识也是有生命的,也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步入衰落和死亡,这样的知识学了就没有多少价值。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让“我”记住,说是将来当掌柜好用,如果因为不会四种写法而当不了掌柜,那也无话可说,事实上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的人也大多当不了掌柜,那么“茴”字的四种写法意义何在呢?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让人很费解:书生知识丰富,怎么会百无一用呢?仔细想想还是能够解释的:书生知识多,遇事总爱想着书上是怎么说的,普通事情还可以,要是紧急事情岂不麻烦?更有甚者,什么都要以书本为标准,那非误事不可,按图索骥、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都是讲只有知识而不顾原理给人造成的思维障碍。可见死的知识、教条经验都不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都会限制人的思维,让人的思路变得僵化、狭隘,不利于灵活处理现实问题。
书呆子书呆子,不仅仅是说书本知识框住了人的思维,还因为太多的知识影响人的思维速度,同样一件事“头脑简单”的人思考的时候可能直奔主题,而知识丰富的人总是联想到很多东西,左右权衡,难以决断,看上去当然就呆头呆脑了。人的大脑容量确实很大,但绝不是无限的,太多的东西存储进去,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的速度必然减缓,这和电脑存储文件太多速度会变慢是一个道理,那么,我们记忆那些多余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大部分人在讨论、探索如何教,一部分人在思考教什么,很少有人去分析什么东西不需要学习。这是一个误区,就跟农民天天研究如何种地,却不去想应该种什么庄稼一样。我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准备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什么知识不用教,用“减法法则”明确知识主干,凸显课堂主线,适合学习主体。因此有人提出,学生已经会的不教,自己能学会的不教,互相能学会的不教,教也学不会的暂时也不教,这才抓住了教学的关键,才能给学生腾出思考、探索、学习重要知识的时间,才能减负增效。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应该考虑知识对于孩子发展的价值,不能什么都让孩子学、都让孩子记,要抓住那些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体系建构的关键知识,选取对孩子思维有开拓意义的问题,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迫切需要的技能,因为很多东西是不值得孩子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学的,很多情况下知识也并非越多越好。
2012.7.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