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别做知识的小商贩

(2012-06-09 11:38:42)
标签:

知识商贩

吆喝

个人修养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老师,别做知识的小商贩 老师,别做知识的小商贩
哦,天哪!

  经常听到教室里传出这样的提醒与批评: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啊,大家一定要注意听!你天天迷迷瞪瞪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不注意把握,将来靠什么立足!这个知识点谁掌握不好,就把书本抄两遍!……当然课外还有抱怨:现在的学生真不知道天天在想什么,这么优美的文章竟然不爱读!他们根本就不具备学习潜质,连如此重要的知识都不放在心上!这个问题我已经讲了n遍了,为什么还是要出错?……
  听着这些善意而又无奈的话语,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街市上那些小商贩的形象:喂,走一走,瞧一瞧啊,新上市的水果营养多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所有商品一律九元,吃不了亏上不了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清仓大甩卖,亏本大降价,为了上帝我宁愿跳楼啦……一遍一遍、不厌其烦而又让人不胜其烦的吆喝,手持喇叭循环播放,多少年如一日、一成不变的说辞,丝毫引发不了行人的一点兴趣,摊前依然冷落,商品灰尘日积。
  我为小商贩们叹息,更为小商贩式的教学感伤: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方式吆喝?为什么我们不能进一点新奇的货物?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商品包装得好一些、至少擦拭得干干净净?学生不爱学是天生的吗?我们从学生角度想过刺激方式、兴趣激发、知识稀释、思维浓缩吗?与小商贩相比,我喜欢超市和商场,他们的经营理念总是从顾客角度去想问题,如何让顾客方便查找、如何让顾客有所选择、如何让顾客觉得温馨、如何让顾客得到实惠、如何把最新的商品介绍给顾客还不耽误他们时间……为什么人家能做得这样有意思?我不懂商业,但是能感受到大商场处理问题的理念和文化、操作的技术含量、服务的品质魅力。不是有人曾提出“教育的市场化”吗?运作的目的未必可取,但操作的思路、模式完全可以类比、借鉴。
  一要提升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小孩子喜欢知道是什么,大孩子喜欢知道为什么,成年人喜欢懂得怎么办,教学内容的处理如果能够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学生的求知欲一定空前高涨。低年级注意知识的积累,中年级加强理论的探究,初高中注重思维的梳理和方法的指导,教学的方向大致如此吧?如果我们连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点、疑惑点在哪里都不知道,吆喝又有什么用?我曾说过,如果让我去卖菜,我肯定张不开口吆喝,但我会选择土豆、花生之类不易变质的东西卖,让我有足够的时间等待顾客的挑选。那么,如果我在教学上不善于“忽悠”怎么办?我就尽可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到不易过时的程度,让学生在时间里去发现它的价值,那一定是某个学科的支撑性知识或理论,一定是很有效果的方法,一定是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的观点。提炼教学内容,把学生已会的放开、能会的拿来交流、不会的找出原因和办法,从一个问题中梳理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学生一定会买我的账。
  二要提高教学方式的技术含量。做生意,吆喝、讨价还价是一门学问,要抓得住顾客心理,要能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教学反而可以不讲究技术么?很多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就开讲,学生的状态怎样,在想什么、做什么,似乎是与他无关的事。有一次从一条步行街走过,有位外地来的朋友在街的另一头等我去接,可是有个商贩看我戴着眼镜,非要向我兜售一款踩不烂的老花镜,结果不仅被我拒绝,还让我好一通说:哥们儿,你至少要看清我戴的是不是老花镜啊!哥们儿倒是有经验,嘻笑着说:你可以买回家给老人戴啊!现在小商贩还是可以吆喝的,但老师却不准满堂灌了,于是有些人又改成满堂问,开口的每句话都是问句,连听课的人都战战兢兢,唯恐一不小心问到自己头上来。这种紧张的教学氛围很像过于热情的推销员,不给你思考的时间,他的每件商品都是精品,矛无比锋利而盾无比坚固,你不买就是自相矛盾,就是笨蛋加二百五而且没有眼光。怕极了这种不给自由鉴赏和选择空间的商贩,经常是在他们的尾随下拂袖而去。做生意要学会察言观色,做教育难道不需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做生意要让顾客自己说了算,做教育难道不要让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指导和教化?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不注意方式方法,而教师的常见职业病则是好为人师,不可不慎。
  三要增加教学情境的艺术含量。很多大型商场都有休息区,淡淡的音乐、幽幽的茶香,让你不买东西也愿意停下脚步坐一坐。坐一会儿,对于我们来说是休息、是享受优美的环境,而对商家来说则是商机。我们在课堂上是否想过用什么办法让学生在学习内容里多停留一会儿?美学上说,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没有理智之前就已经有了情感,在理智发展起来以后情感仍然左右着人的理智。商家的很多行为都是围绕顾客的情感做文章的,广告指向老人的、爱人的、孩子的、朋友的,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圣诞节……哪个节日不是商家精心打造出来的?人本来就是生活在情感中的,买什么东西不是带着感情、情绪来的呢?商家想到了,我们做人的工作的教育却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进入操作程序后眼里就只有知识、任务、难题,倒把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人公给淡忘了。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的氛围以利于学生思考,营造竞争的氛围以促进学生快速反应,营造幽默的氛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快乐,营造忧伤的氛围以帮助学生净化灵魂……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科学是教学的方向,艺术是科学的翅膀,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有人说,合格的教师是把学科知识讲清楚,成熟的教师是把学生讲明白,优秀的教师是把学生领入学习的殿堂——要想hold住场,没有点艺术气质还真难做到让别人沉浸其中的。
  四要融入教师自身的人格含量。两个卖同一种产品的商人,没有人喜欢接近衣着邋遢的那一个,也没有人喜欢听口齿不清者的介绍。教学也一样,老师状态萎靡不振,学生从心理上开始拒绝;老师做事拖拉,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也不可能及时;老师经常挖苦学生,学生更不可能对他满怀崇敬……生活中的细节、小事,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教学行为中透出一个人的品行与习惯,而这些看似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习惯,恰恰是学生欢迎或拒斥一个老师的原因。在一个人的学生生涯中,没有人不记得那些个人修养好的老师,也没有人不谈论那些个人修养有问题的老师。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也不仅要有积极性的人生观,他的衣着容貌、言谈举止、气质风度、工作状态……无不对学生产生或远或近或大或小的影响,孔子说“术不可不慎”,做了教师就必须更加严谨,“亲其师,信其道”,做一个让学生愿意亲近的老师的意义要比做一个干练的推销商重大很多啊。
  教育似乎的确应该“市场化”,但“化”的不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是要像对待金钱、地位、声誉一样对待孩子们的未来、对待自己在学生中的口碑、对待那声亲切的“老师好”。要像做市场那样用心用智用情做教学,要给学生送去知识的同时送去文化的渐染……是的,我们要做的东西太多了,做教师的确很辛苦,主要是因为心里要装的是人。但是不这样做,我们就只能像小商贩一样沿街吆喝:“老鼠药药老鼠,药死老鼠有好处”,“包医百病——癫痫痢疾脚气病,肝痛胃痛风湿痛啊!今天来到贵宝地,买二送一,救人一命胜造浮屠七级啊!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各位都来看看这千年祖传的狗皮膏药啊!”沦落至此,还谈什么尊严,凭什么还要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拿我们当蜡烛!
                                  2012.6.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从物象到意象
后一篇:灵动的音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