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艺里的教育理念
哦,天哪!
若干年前有位朋友向我诉说婚恋的烦恼,说现在想找到一个称心的恋人真是比大海捞针还要难。我听后一笑,给了个建议:寻觅另一半可不是到商场购物,人家把什么都准备得好好的等你来挑,那是做根雕,一方面要寻找可以接纳的主体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花费心思雕琢打磨。朋友听了说是很受启发,寻觅恋人不能坐等现成,还要付出心血去雕琢。
若干年后,和一些老师聊起教育,又听到类似的声音:现在的孩子真难教,不知道喜欢学什么,学什么都不用心,这样的孩子能成才吗?听着这些焦虑而又无奈的话语,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曾经观赏过的根雕艺术品,那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略具形质而神韵微妙的人物、动物和器物。


菩萨
问天


母亲
十字架


胜者为王
古人相见


骏马奔腾 尘暗敦煌
上面是我从一位网友那里要来的根艺图片,看了以后应该对根雕的艺术特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据资料载: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根雕是把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若多几分人工,那就成艺术创作了。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方式探讨一些教育上的问题。
“因材施教”流传了几千年,课程改革以后这个词语又一次成为教育热词。可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很难变为行动。如何才能把这一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内涵呢?根艺的创作过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根艺必须以原材料为基础,追求材料的神似,而不是随便找一块木材另行雕琢。教育也是这样,我们常说“给什么样学生就教什么样学生”,听上去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实际包含着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基础这个教育的大前提。事实也是如此,学生进校以后,情况就摆在那里,与其用过高的要求为难学生和自己,不如认真分析学生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其次,寻找创作材料其实就是发现材料里可资发掘的内涵,而对于教育来说,就是发现学生的特长,作为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生发点,从长处入手,逐步拓展,用“渐”(jiān)的心态去培养学生,要比全面开花、过高要求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兴趣,因此,“发现”学生的优势、特点是能否实施积极教育的关键,也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正如根雕艺术的精髓所示,“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和发现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发掘、提炼、打磨,才能把一个常人看来平凡的学生,培养成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和前景的优秀人才。
“多样化办学”或者“个性化办学”,是目前大家都意识到的教育发展方向,但是由于难度大、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资参考,真正用心实施的学校并不多,一些进行尝试的学校,也没能真正形成学校的文化内涵。为什么呢?一是人才观尚未转变,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一些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估评价标准没有改变,学校只能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打转转,不敢放手去做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和根艺同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一块树根适合雕成人物,而别人一定让根艺家雕成山水,那不是强人所难吗?大一统的人才观,不仅让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也会让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放不开手脚,最终导致一些特殊人才被埋没。二是提炼的水平不到位,就是对学校可以向纵深发展的生长点没有深入挖掘,对生长点可以形成的发展思路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大家知道,如果一件根艺没有一个恰当的标题,往往很难在雕刻过程中雕出神韵,那个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就是艺术家创作的方向,也是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不确定、发展目标不具体、工作方向不明确,只是笼统地说打造特色,怎么可能让全体员工付诸实践呢?
根艺的创作过程又一次告诉我们,对素材的发现和理解是雕刻的前提,没有哪位根艺家不在作品的构思上花费大量心血的,如果随便雕成一个像形的物件,则很难成为艺术品,肯定不能成为艺术精品,这就是大师和匠人的区别,也是教育家和普通教师的差别所在。
刀随根走,多就少雕,重神轻形,突出意韵,是根雕的奥妙所在。把根雕中的技法、美学追求移用于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基础,发现学生的亮点重点打造,由点及面提炼办学特色,从而把教育技术与教育艺术完美地融于一体,塑造出教育教学的神韵。
2012.5.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