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成本的核算
哦,天哪!
随着高效课堂的构建,效果(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效率(教学效果与时间的比值)、效益(教学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值)更加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课堂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评价,进而思考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这里想重点谈谈课堂效益。
先看投入。课堂教学投入指教学活动付出的人力、物力、时间等的总和,既包括物质投入,也包括精神、情感、智力投入,既包括学校、教师的投入,也包括学生、家长、社会的投入。再看产出。产出包括所有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高效课堂既要考虑教学收效的速度,也要看教学效果的总量,比如说一位教学水平极高的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在很短时间内辅导一个学生收效很好,可以说教学效果好、效率高,但不能说效益高,因为分子的总量太小。要特别指出的是,上面的三项评价指标中,效率和效益的分母中都包含时间因素,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教学如果单凭消耗时间来获取效果,显然是不符合教育经济学原理的。
最近听了一些展示性的高效课堂,却产生了很大的困惑。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几乎所有学习内容都是学生课前根据导学案进行了精心准备的,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展示自学成果,只有少量的生成性问题的讨论和释疑。于是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课堂调动了学生课前自学的积极性,目标达成度高,应该属于高效课堂。对此,我有三个问题要提出讨论:
一、学生课前自学投入计算在成本中了吗?
以学习成果展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毫无疑问可以调动学生课前学习的积极性,把展示模块称为高效课堂的发动机是不为过的。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展示效果,学生在课前要投入多少自学时间和精力,不能不纳入我们的考查范围。以学生掌握一个生字为例,教师的讲解可能需要2分钟,而学生查阅资料需要的时间应该相对多一些,因为要从很多资料里检索出需要的信息,阅读量肯定要比直接获得需要的信息大,这是时间的投入;从资料的角度看,解决一个生字对于教师而言至多只要一份相关资料即可,而如果每个学生都要自学,则必须每个人都要有相关的资料,这是经济的投入;从学习方式看,一味由老师讲解固然令人感到乏味,可是所有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学习量必然增加,学科之间能否妥善协调且不说,久而久之学生是不是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
上面所说的这些也都应该计入课堂教学成本,只是因为有些投入没有发生在课堂上,所以被常常我们剔除在课堂教学成本之外了。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教学效果很好,却很难下效率高、效益好的结论。
二、课堂展示的小组操作方式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成本?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始终带着学生在课堂里转悠,教室的四周都是黑板,各个学习小组便在黑板上写下要展示的内容,一个小组站到黑板前讲解,其他小组的人随意地站在那里听。小组活动一直是我们提倡的合作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不再静止地坐在那里也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是,为几个生字这样简单的学习内容也要大动干戈,让全班进入小组活动状态是不是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方式和学习内容相匹配才是高效的,复杂的学习内容用复杂的方式,简单的学习内容也应该选用简单的学习方式,课堂动辄大幅度拉动不利于学生静思,也不利于学生记录,这种教学活动反而降低了学习效果,不应该属于高效的教学行为。而且,每节课都组织这样的活动,学生也会进入麻木状态,课堂失去了变化之美,学生也失去了对多样教学活动的期待和信息的敏感度。
这样比较起来,高投入的教学活动,收到的教学效果倒可能比较低,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我们认为,课堂的活动形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确定,不能只看学生的“形动”,更要考虑学生的“心动”和“神动”,什么方式有利于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就采用什么方式,教学活动尤其不能千篇一律,造成教学成本的不当投入和浪费。
三、课堂展示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对今后学习的价值如何?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互学中形成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学生的学习行为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就是说这个问题学会了,未必是学会了一类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未必能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而这些客观存在的教学不确定因素大多需要老师的总结和引申,通过事例总结规律,通过变式训练运用规律的能力。
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便会削弱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意义。事实上,从听课过程来看,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基本停留在组织活动、解决少量难题的层面,教师很少对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总结,从而形成清晰的解决思路,更没有机会对一些解决得不理想的问题进行二次教学,及时组织跟进式训练。因为学生的身体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于即将到来的小组展示,对别的小组学习成果的关注与理解程度严重不足,课堂上几乎没有随机的问题生成,小组、个体之间的对话基本流于形式。这一切,都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整体理解不到位,不利于形成长效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行、气度、思维方法等也会给学生形成许多隐形影响,很多学生毕业若干年后,还能忆起当初某些老师上课时的风采,说明教师自身的魅力也是一种资源。而听课中感受到的几位老师几乎都处于一种思维和心智停滞状态,课堂上毫无神采和教育机智的表现,这对学生气质的塑造、学科热情的培养是否也是一种损失?从成本角度看,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投入中最大的成本之一,现在价值实现却少得可怜,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探讨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的课堂,是推进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关键所在,这个大方向是大家的共识,但什么样的课堂才算高效却值得每一个教育人认真思考。生本课堂、生态课堂都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规律,简单地从课堂形式进行调整,未必能达到内涵化的目的。试问:课堂上大幅度地调动学生、一味地展示交流是学生需要、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形式吗?教师在进行这样的课堂设计时征求过学生的意见吗?适合学生、适合学科、适合学习内容的课堂行为的有效组合,以较低的课堂教学成本获取较高的课堂教学收益才是好的课堂,而这样的课堂需要冷静的教育心智,需要理智的教育理念,需要深刻的教育认识,这可能才是我们需要迫切探讨的问题。
2012.5.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