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沃若
哦,天哪!
老师给孩子四只蚕宝宝,说看谁养得好。孩子像捧了命根子一样双手捧回来,立即开始给蚕宝宝建小窝,采取遮光措施……一切都弄好了,却想起来,还没有东西给蚕宝宝吃呢。向我求援,我也无奈,因为实在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桑叶。可是蚕宝宝不能饿着肚子啊,它们的生命是那样脆弱……孩子急得团团转。
周末的早晨照例是要睡个懒觉的,可是我和孩子都早早就起来了。孩子趴在蚕宝宝的小窝上,用指尖撮起最后一点已经干掉的桑叶往蚕宝宝的嘴边送,虽然没说什么,可是脸上的表情已经把什么都说了:凑合吃点吧,我们找不到新鲜的桑叶……我拿了本小说坐下来读,却没有几个字能落入心里——书可以填饱人的肚子,却不能让那几条小生命放弃生长的节律啊。
我说,咱们去找槐花啊?前几天孩子学了《五月槐乡》的课文,一直对槐花充满兴趣,跟我说:老师让我们看了槐花图片,我还没看过真正的槐花呢。这让我很惭愧,课文里写的男孩们口袋里揣着槐花的生活我就曾经历过,可我却没有办法让现在的孩子看一眼满树槐花的样子。如果总是让孩子看看图片、查查网络,我想日子久了孩子对生活真的就没有兴趣了——一切答案都在书里、网上,生活中是否有槐花、有桑叶,倒像是虚拟的了。可是我却不知道到哪里能找到槐花。
和孩子一起给摩托车加了油,朝着依稀记得曾有洋槐树的一座公园开去。没有。一咬牙,对孩子说:我带你进山!说是进山,其实不过是更大一些的公园,到处都是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有谁会去种几棵算不得花草的洋槐呢?一路过去,始终没有那洁白的、散发着清香的槐花。孩子倒是能理解,说那种树肯定要到乡村才能找到,这里肯定没有。而我却很失望,我以为这么大一片山,至少应该有一棵洋槐,至少应该有一串槐花吧?“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哟?我望槐花几时开!”多美的诗啊,却没有槐花在那高高的山上,让整座山显得空荡荡的。
最后选定靠近海边的一座小山,决定带孩子登山,因为上面有几块奇特的石头——找不到槐花看看石头、看看大海也好。翻了一座山头,有一处几块石头搭起的小洞,孩子一定要钻,而且要我陪着。那么小的洞,让我钻过去不容易,实在不想让孩子再失望,只好蹲下来一点一点往里蹭。出了洞口,和孩子向另外一个山头进发。突然,发现一处废弃的屋基旁长了几棵桑树,大声喊:这里有桑叶!孩子疑惑地问:真的吗?你认识桑叶吗?当然是真的,虽然我没采过桑叶,却认识枝丫上长的桑葚。
没有人能想象得出孩子的喜悦,一边采着桑叶一边不停地叨叨:槐花不看就不看吧,桑叶比槐花重要!……哎呀,看来人只要做,总是有收获的,你看我们找槐花,却找到了桑叶!……早知道带把刀来好了,我想把这些桑树砍回家种着……下次蚕宝宝没吃的不怕了,可以直接来采……采了很多了,孩子还不肯停手,说是要放到冰箱里保鲜,让蚕宝宝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还说肯定有很多同学找不到桑叶,可以送他们一些;然后又给我介绍了蚕的生长过程,说蚕吐的丝很有用。我告诉他,真丝衣服就是用蚕丝做的,这是他没想到的,说:就那点点小虫子?它们吐的丝可以做成衣服?那要多少蚕才能吐出一件衣服啊!
我无法推测,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桑叶,蚕宝宝真的饿死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理体验;但是我知道找到桑叶后孩子围绕它想到了很多。“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代张俞的《蚕妇》可以讲给他听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里的《氓》要等他再大一些才可以讲……不禁感慨:书本上的东西,如果都是生活中找不到的,孩子学它们还有什么意思呢?
2012.5.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