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之窗

(2012-04-21 12:25:41)
标签:

生活百态

校园

分类: 生活絮语

学之窗 学之窗

哦,天哪!

  我们天天通过窗口去看窗外的风景,也通过窗口去探索窗内的神情,是啊,窗口是目光的通道,我们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百分之八十来自眼睛,可是我们什么时候在意过窗口呢?

    有时从教室的走廊走过,发现窗口玻璃的下沿都用半透明的胶纸贴住了,外面看不见里面,估计里面也是看不见外面的,感到特别憋闷。我想,学校、教师或者就是学生自己贴上窗口的用意肯定是好的,防止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受到干扰,同时也能保证充足的光线通过。但是这样处理是不是也让孩子们错过了很多乐趣?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坐在窗口。教室里的座位排成四列,每周轮换一次,要整整一个月才能摊到一次窗口的位置。摊到了,就有一周非常爽朗的心境。课间自不必说,站在窗口极目远眺,蓝天白云、绿树小鸟组成了一幅变化莫测的风景画;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偶尔瞥一眼窗外,来往的行人,突然飞来又惊慌飞走的麻雀,翩翩飞过的蝴蝶,误撞到玻璃上的小虫……在感觉沉闷的学习生活中,这些灵动的细节会让我在短暂的偷懒中感到莫大的享受。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老师,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拎着水瓶去打开水,总是贴着我们窗前走过,起初我们各自做各自的事,偶尔对视一下也没有什么表情。时间久了,我会有意无意地冲他笑一下,他也微微点头示意,就算打了招呼。十几年后在一个场合遇见,我们竟像老朋友一样亲切。都说寒窗苦读,而我记忆里的那个窗口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好。回到母校,连当年的教室都没了踪影,而当年窗口的生活却历历在目。

    教书以后,我对窗口还是情有独钟,别人怕晒怕冷的办公室窗口我喜欢坐,课中学生低头读书或者写作业的空隙我也喜欢到窗口向外看一看,似乎工作间隙向外的匆匆一瞥,就让自己的心走了很远很远。

    我想如何才能让我的学生也享受到窗口带来的乐趣呢?我不敢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把目光从窗口放出去,还能够从容地再收回来;也不敢确认每个人都能够把窗外的细雨、飞雪、彩虹和夕阳当作风景来欣赏,而不是把窗口当作开小差的理由。于是我找来很多写窗口的文章和他们一起读,发现对窗口有着特殊感情的人真是太多了。我们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去感受疏阔的乡愁,从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里去捕捉那份朦胧的思念,从苏轼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里去体验丈夫对亡妻的绵绵的柔情,从曹雪芹的“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里去感受林黛玉花飞花落的无限凄苦……

    我最喜欢清代袁枚写的《推窗》,“山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本来不经意的一件事,下雨,闭门,开窗,在著名才子袁枚的笔下,却写得极有韵味,让人在逃避和渴望中听到诗人灵魂的声音,感受到诗人心绪的苍凉;而我的学生们却偏爱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写得多么细腻、婉约、清新!我们没有必要去试图说服对方,只要觉得自己走进了诗人的窗口,就好了。

    通过文学的窗口,我和学生一起看到的风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从诗歌到散文,又到小说,有的孩子甚至想去研究窗口与心理、窗口与风俗的关系。我以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窗口,只要我们设计好一个个主题或者话题,就可以引导学生透过这些主题、话题看到一个个不一样的世界。

    “寒窗苦读”、“十年寒窗”,学习真的有这么可怕吗?也许是吧,因为那些窗户肯定是关闭的,因而窗前索然萧条,透进来的只是有所祈求的光线,而没有生活的色彩,没有生命的温度——那样的窗户也能算是窗口吗?

                                                       2012.4.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