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著阅读的“类”指导

(2012-03-26 00:06:53)
标签:

名著阅读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名著阅读的“类”指导 名著阅读的“类”指导
哦,天哪!

  如今名著阅读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各地、各校、各人的做法不尽相同,究竟应该如何组织名著阅读教学,大家莫衷一是。正如一些语文教育专家所说,语文教学首先要弄清为什么教,然后才能考虑用什么方式教、教到什么程度。因此,如果不弄清名著阅读课堂指导的指向性,不仅很难达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的要求,还有可能将名著阅读引入机械记忆的泥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具体的阐述,从中可以概括出几点根本性要求:一是提高文化修养,主要是指民族精神和文化视野;二是提高鉴赏水平,包括感受作品形象、品味作品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三是学会评价,特别是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课程标准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即“自主阅读”、“个性体验”、“历史评价”。
  由于名著阅读量比较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缺乏“类”意识,目前学校在名著阅读课堂指导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效果不放心,从正常教学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增加了师生负担;甚至出现组织学生看名著录像、为学生准备复习资料加以突击等明显的应试教育行为,违背了课程标准中“自主阅读”、“个性体验”的精神。二是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内容类别不明确,在宏观阅读、中观阅读和微观阅读的引导性问题的归类上不够清晰,教学不敢有所取舍,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时找不到头绪和重点,收效甚微。三是名著阅读指导的示范性不强,既没做到对名著的宏观把握,也没能完成在宏观背景下的微观记忆和中观分析,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支离破碎,出现脱离原著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
  下面我们先从江苏省2010年高考题中分析一下名著课内指导的“类”特征: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B.《女神·湘累》中,屈原在洞庭湖上说:“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作者借此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精神。
  C.在《边城》的结尾部分,傩送出走了,白塔倾圮了,老船夫也死了,老马兵觉得自己却成了翠翠“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
  D.《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
  E.《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2.简答题(10分)
  (1)《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6分)
    从命题范围来看,2010年的名著阅读涉及古今中外七部作品,范围还是很宽的。但是决不是无章可循:考查内容有的是与主要人物有关的关键情节,如第1题的A、C、D三个选项;有的是集中体现作品的思想、人物性格的语言和细节,如第1题的B选项和第2题的第(2)小题;有的是对人物命运、形象的整体性理解,如第1题的E选项和第2题的第(1)小题。总的来说,命题不是从偏僻的细节角度入手的,即便像第2题的第(2)小题这个并非主体性的情节,也可以从曹操对人才的一贯态度中找到答案,如学生熟知的“杨修之死”等。
    从命题的导向来看,高考对名著的关注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品的主要情节,二是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三是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文学名著的主要特征。因此,在课堂阅读指导中,要紧紧抓住这三条主线,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文学名著进行宏观把握,并能够通过局部或细节的研读感悟作者的构思意图,也就是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入中观评价和微观分析,而不是由局部到整体的合成。其中第2题的第(1)小题对对“个性体验”体现得更加充分,不仅考了“知道”,还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主观性更强一些,但是如果没有对《老人与海》的整体把握,这一题也是很难回答得完整、准确的。
    如果在课堂指导阅读时提炼出命题材料的这些特征,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会着眼于对作品整体和关键点的把握,而不会掉入琐碎的细节之中,感到内容太多无从记忆。
    这是高考试题给我们提供的文学名著考试的“类”特征。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因此在进行名著阅读指导过程中,还要注意提炼作品的“类”特征。
    一是作品的情节特征,即作品的整体结构特点,如《三国演义》的环环相扣式、《水浒传》的百川归海式、《西游记》的层峦叠嶂式、《红楼梦》的泰山端坐式结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进入作品时的思路,亦即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这些高度浓缩的提炼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框架,无疑对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情节的分析还可以细化为人物的出场方式、同一情节中人物的具体表现等细类,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宝玉挨打情节中人物的不同表现等等。
    二是作品的人物特征,即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水浒传》中人物个性和“官逼民反”主题的关系、《雷雨》中人物关系和心理特点等等。另外对一些特定人群也应该从“类”的高度加以梳理,如《水浒传》中的“粗人”的形象差异、《红楼梦》中女性形象(还可细分为夫人、小姐、丫鬟等细类)、《三国演义》中主要武将和谋臣、中外名著中的吝啬鬼等等。
    三是作品的主题特征,即作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作者的态度,如鲁迅先生对待笔下不觉悟群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主题风格、巴金在《家》中对觉新的复杂态度等等。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学名著的主题特征,在对人物、情节进行分析和评价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欣赏也就有了相应的深度。有人对一些文学名著的主题进行过一句话概括,如:人文主义的胜利——《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性扭曲的吝啬鬼——《守财奴》、典型封建贵族家庭人物和环境介绍——《林黛玉进贾府》、无限伤悲的华夏悲剧——《药》、人性美的赞歌——《边城》等等,虽然这样的概括未必全面,但对作品主题的方向把握还是很准确的,阅读指导中应该学习这种简练的概括主题特征的方法。
  讨论完“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怎么教”的问题,即名著阅读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策略是什么。
  首先要厘清名著阅读的性质。名著阅读属于泛读的范畴,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文学涵养,而不是通过名著教学来达到教材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指导方面要课内课外互相补充而不是并列,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阅读方向,检查阅读的落实情况,而不是组织名著课堂阅读教学。
  其次要明确阅读的主体。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名著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课外,阅读的方式是自主阅读。学校和教师没有必要把这些任务移到课内来完成,更没有必要把名著当作教材来处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阅读。当然,这样定位不是说学校和教师对名著阅读就不管不问,而是要从课程的高度来进行组织、督促和指导,要让学生从名著阅读任务的落实中感悟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课外阅读落实的保障可以灵活多样,如每一至两周组织一次读书主题交流活动或读书笔记展示,以此来保证学生课外确实进行了阅读,并对阅读的效果进行适当的检测;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名著阅读讲座,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以保证自主阅读的质量。
  最后是名著阅读的时间管理。不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量的规定都是有明确底线的,课外读物的篇目也有明确的建议,教学实践中要对此作出具体的安排,把具体的阅读内容分解到具体的教学时段,从学段、学年、学期到星期都要有明确的阅读任务,不能笼而统之地让学生阅读而不作具体的规定和阅读过程质量监控,等到临近中考、高考再来落实名著阅读。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名著阅读要求的定位、对名著特征的把握与指导、对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确定,都必须体现鲜明的归类意识。特别是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明确作品在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类特征,这样才可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章可循、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鉴赏水平,才能够从课程的高度而不仅仅是课堂的角度理解名著阅读教学,才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
                                                             2012.3.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