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的“类”指导

标签:
名著阅读教育 |
分类: 教学思考 |
如今名著阅读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各地、各校、各人的做法不尽相同,究竟应该如何组织名著阅读教学,大家莫衷一是。正如一些语文教育专家所说,语文教学首先要弄清为什么教,然后才能考虑用什么方式教、教到什么程度。因此,如果不弄清名著阅读课堂指导的指向性,不仅很难达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的要求,还有可能将名著阅读引入机械记忆的泥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具体的阐述,从中可以概括出几点根本性要求:一是提高文化修养,主要是指民族精神和文化视野;二是提高鉴赏水平,包括感受作品形象、品味作品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三是学会评价,特别是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课程标准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即“自主阅读”、“个性体验”、“历史评价”。
由于名著阅读量比较大,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缺乏“类”意识,目前学校在名著阅读课堂指导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效果不放心,从正常教学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增加了师生负担;甚至出现组织学生看名著录像、为学生准备复习资料加以突击等明显的应试教育行为,违背了课程标准中“自主阅读”、“个性体验”的精神。二是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内容类别不明确,在宏观阅读、中观阅读和微观阅读的引导性问题的归类上不够清晰,教学不敢有所取舍,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时找不到头绪和重点,收效甚微。三是名著阅读指导的示范性不强,既没做到对名著的宏观把握,也没能完成在宏观背景下的微观记忆和中观分析,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支离破碎,出现脱离原著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
下面我们先从江苏省2010年高考题中分析一下名著课内指导的“类”特征: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B.《女神·湘累》中,屈原在洞庭湖上说:“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作者借此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精神。
C.在《边城》的结尾部分,傩送出走了,白塔倾圮了,老船夫也死了,老马兵觉得自己却成了翠翠“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
D.《哈姆莱特》中所写的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
E.《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2.简答题(10分)
(1)《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6分)
讨论完“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怎么教”的问题,即名著阅读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策略是什么。
首先要厘清名著阅读的性质。名著阅读属于泛读的范畴,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文学涵养,而不是通过名著教学来达到教材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指导方面要课内课外互相补充而不是并列,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握阅读方向,检查阅读的落实情况,而不是组织名著课堂阅读教学。
其次要明确阅读的主体。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名著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课外,阅读的方式是自主阅读。学校和教师没有必要把这些任务移到课内来完成,更没有必要把名著当作教材来处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阅读。当然,这样定位不是说学校和教师对名著阅读就不管不问,而是要从课程的高度来进行组织、督促和指导,要让学生从名著阅读任务的落实中感悟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课外阅读落实的保障可以灵活多样,如每一至两周组织一次读书主题交流活动或读书笔记展示,以此来保证学生课外确实进行了阅读,并对阅读的效果进行适当的检测;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名著阅读讲座,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以保证自主阅读的质量。
最后是名著阅读的时间管理。不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量的规定都是有明确底线的,课外读物的篇目也有明确的建议,教学实践中要对此作出具体的安排,把具体的阅读内容分解到具体的教学时段,从学段、学年、学期到星期都要有明确的阅读任务,不能笼而统之地让学生阅读而不作具体的规定和阅读过程质量监控,等到临近中考、高考再来落实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