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空无世界

(2012-03-11 22:06:56)
标签:

感悟生活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近空无世界 近空无世界
哦,天哪!
登山    许棠
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近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顶峭松多瘦,崖悬石尽牢。
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唐诗也算是读了一些,然而一直没有对许棠这个人留下什么印象。偶然读到他这首《登山》,竟被诗的颔联和颈联吸引了。这两联用语平实,很准确地表达了登山人的感受,非有真实体验是绝然写不出来的。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法计数,写出的诗词名句也数不胜数,但是谁能知道登山观景景在何处?
    《论语》中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山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望岳》中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之句,传说唐伯虎也有一首登山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向云低,万里江山都在望”……我想不用再罗列了,自古登高是为了远眺、俯瞰,心在高处而景在低处,正如许棠所说“近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说来有意思,人们天天生活其间的滚滚红尘中,却找不到像样的风景,人们费力犯险登上高山,似乎也难觅到风景的影子,偏偏要到一个高耸入云的高山之上,然后回眸或远眺,才看到了所谓的风景。登山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情趣,谁能说这件事情留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哲理呢?我们每天度过的不仅是时光,在时光的河流里还有很多事件、很多心情,把这些融合起来就是生活,可是我们在生活中走着,有多少时间是用来欣赏生活的?必待某个时机生活发生了变化或者自己改变了视角,过去的生活才如登高回望到的风景一样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也像站在高处那样不再把生活当作生活,而是当作往事一样来赏析和评判。美学理论中说,审美需要合适的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理距离,登高就是在寻找审视现实的一个恰当的距离吧。
    登山寻风景,风景在山下。即便如此也不能说没有找到风景,只不过找到的风景又与现实有所不同而已。生活中街道是生动的,有人在互相打着招呼,有人在静静地想着心事,有人在急匆匆地赶往饭店,有人在慢悠悠地数着树叶……街道有声音,有色彩,有气味,难道这都不能成为风景,一定要登上高高的山顶,把街道抽象成一条细细的线条,才可以欣赏吗?也许登山寻找的风景不在人群之中吧,但没有人参与的自然是无法成为欣赏对象的,于是大家都在寻找一种介乎人与自然之间的状态,从而获得一种比自然能动、比人类超脱的优势心理,并以这种优势心理去看松、看崖、看猕猴、看人类,进而把这种优势心理转化为对自然和人类的双重同情,于是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小动物在冰雪中挨饿,我是人,我不会受冻挨饿;芸芸众生都在为生活而奔走忙碌,我沉浸于自然,我比别人活得洒脱。——我不只是在说别的登山者,也说我自己。
    唉,看下层人,看穷人,看自己觉得不如自己的人,又何尝不是这种心理呢?

    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山上的人看山下的人很渺小,山下的人看山上的人同样很渺小。自得、同情都不是欣赏,欣赏是要把对象同自己融于一体的:小草、小树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可是它们照样可以开出小花来,假如我是花草,我能承受得了践踏,忍受得住孤寂吗?乞丐、残疾人确实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竟然能在那样的条件下顽强地活着,假如我们也陷入那样的境地,我们能活下去吗?能活得像他们那样坦然吗?这样去想,我们才能从那些弱者的身上领悟强大,从他们的强大中感受到自己的幸运,才能产生喜悦之心。
    非常喜欢《人在囧途》中牛蛋的那句话:“人可以不自量力,得厚道!”有了宽厚的心态,才会喜爱山顶的瘦松,才会敬服悬崖上不堕的石头。
                                                              2012.3.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