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著阅读的现实指向与教学策略

(2012-02-27 21:26:42)
标签:

名著阅读

教育

分类: 教学思考

名著阅读的现实指向与教学策略 名著阅读的现实指向与教学策略
哦,天哪!

   几年前,有位朋友拿来一道题目问我:"《红楼梦》里几次写到厕所?故事情节是什么?"我说我只记得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喝醉了酒,到处找厕所。其它的实在记不得了。朋友说你果然厉害,这是一道关于《红楼梦》的知识大赛题,很多人都说写到三次或者四次,却说不出故事情节,专家考证《红楼梦》里只写了一次关于厕所的情节。虽然听到的是表扬,但是我还是感到挺悲哀的--煌煌名著《红楼梦》,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的内涵何其丰富,为什么要去考这些并非主流的东西呢?
  如今名著阅读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各地、各校、各人的做法不尽相同,究竟应该如何组织名著阅读教学,大家莫衷一是。正如一些语文教育专家所说,语文教学首先要弄清为什么教,然后才能考虑用什么方式教、教到什么程度。因此,如果不弄清名著阅读的现实指向性,不仅很难达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的要求,还有可能将名著阅读引入机械记忆的泥潭。
  先通过名著阅读教学事例来考察一下传统教学和大学教学中名著阅读的现实指向问题吧:
  课程改革前,中学语文教学还没有专门的名著阅读板块,不过是在课文里选一些名著的精彩片断,作为一篇课文来学习。就是这样,中学语文老师在讲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学的切入点也是与一般课文不太一样的,要给学生展开一本名著的阅读背景,让学生对整部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在此背景上来研读教材所选的片断。比如说讲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节选),就要介绍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再从中选择几个典型片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阿Q的遭遇和性格形成原因,为分析节选部分奠定基础。当然,那时的名著阅读必须按照课文来教学,所以很看重文章学,重视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分析。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师除了对《水浒传》作了整体介绍外,特别把"环境描写的作用"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出环境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就是大家熟知的三次描写下雪的写法与林冲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关系;接着又引导学生把这一课的环境描写与《荷花淀》中的环境描写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感受景物的格调、描写的方法,进而理解环境描写的多种作用。
  从以上教学事例中不难发现,传统的名著阅读教学,视野也是比较开阔的,切入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品中的形象,二是作品的艺术特色。教学目的也很明确,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对整部作品的了解,学会在整部作品的背景下鉴赏单篇作品的象形意义和写作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积累、艺术鉴赏和写作能力。
  大学里名著阅读教授只负责开列书单,怎么读、什么时间读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过教授开出的书目是必须读完的,否则《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课程根本没办法学。教授上课时不再给阅读作品的时间,直接进入作品分析,还经常把几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如果对作品不熟悉,上课就成了听天书。教授的分析特别注重艺术风格的范式总结,比如说对中国四大名著就有这样的概括:《三国演义》是环环相扣式,《水浒传》是百川归海式,《西游记》是层峦叠嶂式,《红楼梦》是泰山端坐式。这些高度浓缩的提炼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框架,无疑在提升思维高度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也有艺术手法分析,如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部分的分析结论是,用不同的手法展示了贾府里的一些重要人物,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了贾府的建筑与环境,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服务的,同时展示了贾府的势力与来源。教授还把"进贾府"与《子夜》开头部分吴老太爷的丧事场面进行了比较,认为这个章节的写作手法是从"进贾府"那里继承来的。
  教授们的文学名著赏析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片广袤的文学森林和俯瞰森林的高山,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学的博大精深,还能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和传承关系。开阔阅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学会从宏观角度把握文学作品,应该是大学教授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主要意图吧。
  那么,现在在中学开展文学名著阅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呢?
  《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具体的阐述,从中可以概括出几点根本性要求:一是提高文化修养,主要是指民族精神和智慧;二是提高鉴赏水平,包括感受作品形象、品味作品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三是学会评价,特别是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在课程标准的阐述中,我们还应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即"自主阅读"、"个性体验"、"历史评价"。
  下面我们再从江苏省2011年高考题中探索一些阅读导向的得与失: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赤壁之战中,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也是因为曹操疑心重,而蔡、张两人原本不是自己的部下。
  B.《家》中觉民为了逃婚离家出走,一星期后,觉新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劝他为了一家的安宁,就不要回家了。
  C.《边城》中老船夫说翠翠"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了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这个唱歌的人其实就是二佬傩送。
  D.哈姆莱特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夺权的罪行。
  E.老葛朗台一看到查理留给欧也妮的梳妆匣,就掏出刀子想撬下一块金板,直到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他才不得不停手。
  2.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4分)
  (2)《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6分)
  第一题的5个选项中A、B、E三项应该说都不符合泛读的要求,考查目的只能落实到学生读没读、读得细不细,其直接导向就是学生阅读时寻章逐句,强化记忆,而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关键情节的关注不够。而C、D两项则不同,前者涉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涉及作品的关键情节。第二题两题导向都比较好,第(1)题考的虽然是"知道",但袭人在《红楼梦》中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她的经历与贾府的兴衰密切相关,同时寄予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叹;而第(2)题则带有很大的开放性,建立在学生对《雷雨》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相比较而言,2010年江苏省高考卷中"《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一题更好一些,不仅考了"知道",还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体现了"个性体验"和"历史评价"的导向。
  因为高考、中考的导向目前不够稳定,所以学校在名著阅读教学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效果不放心,从正常教学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增加了师生负担;甚至出现组织学生看名著录像、为学生准备复习资料加以突击等明显的应试教育行为,反映出不会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无奈。二是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方向不明确,在宏观阅读、中观阅读和微观阅读的定位上很困难,教学不敢有所取舍,眉毛胡子一把抓,训练的思路不清晰,收效甚微。三是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性不强,既没做到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宏观背景下的微观教学,也没达到大学教授居高临下的宏观俯瞰,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支离破碎,很难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现实的名著阅读教学基本背弃了课程设计者的意图,沦为应试教育的奴仆。
  如何给名著阅读一个准确的现实定位和操作策略呢?课程标准附录里提供的课外阅读书目应该如何正确使用?
  首先要厘清名著阅读的性质。名著阅读属于泛读的范畴,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文学涵养,而不是通过名著教学来达到教材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指导方面要课内课外互相补充而不是并列,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阅读的落实情况,而不是组织名著课堂教学。
  其次要明确阅读的主体。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名著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课外,阅读的方式是自主阅读。学校和教师没有必要把这些任务移到课内来完成,更没有必要把名著当作教材来处理,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阅读。当然,这样定位不是说学校和教师对名著阅读就不管不问,而是要从课程的高度来进行组织、督促和指导,要让学生从名著阅读任务的落实中感悟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课外阅读落实的保障可以灵活多样,如组织读书主题交流活动或读书笔记展示,以此来保证学生课外确实进行了阅读,并对阅读的效果进行适当的检测;利用阅读课开展名著阅读讲座,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以保证自主阅读的质量。
  再次要呼吁考试命题机构,对名著的考查要贴近中学生的学习实际,不能把名著泛读误作名著研究,命题宜立足主流,不宜琐细,要从名著中的主要形象、精彩笔法、人文精神等现实价值较强的角度设题;增加试题的选择性、体验性,少考记忆类内容,多考表述性内容;即使设置记忆类试题也应该增加学生的自主性,比如考《水浒传》中的人物,就可以这样设题:"说出《水浒传》中3个人物的姓名、绰号和性格特征"。通过考试设题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名著,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12.2.27

                                            发表于《师道》(2012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