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黎明
哦,天哪!
今年这个年过得特别安静。安静得就像黎明的脚步,就像生活的背影。
或许是因为搬到一个新地方,离街市比较远吧,一点也不想到外面去。暖气把家里到处都烘得暖暖的,走到哪儿都很舒适;浴室是我这次装修的重点工程,终于实现可以随时洗澡的愿望,也就更不需要到街上去走动了。孩子年前宣布过了龙年初一就到自己房间住,现在也很自然地过渡好了。晚上是我最喜欢的时间,一个人在书房里写几句闲话,然后就开始看电视剧——平时忙起来很难有时间用来消磨,趁着清闲补一补文学上的亏空。
用紫砂壶泡一杯很烫的普珥茶放到桌角,打开电脑,我真正的生活就开始了。可能是心理作用吧,总觉得用紫砂泡出来的茶特别滋润,不像玻璃杯或者瓷杯泡的茶有点呛人的浮浅。普珥茶也不像云雾茶那样微苦清香,不像铁观音那样香气浓郁,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但是喝到嘴里却有一种温润的醇厚,在舌尖上滚动一下,像一颗浑圆的紫玉滑过喉咙。很喜欢这种感觉,两杯热茶下去,神清气爽,平时糊里糊涂的大脑开始迎接属于我的曙光。
电视剧我是不太喜欢看的,都是别人咀嚼过的作品,不是原来的味儿了,可是没有足够时间读原著,也还是挺不错的快餐。不喜欢在电视上看,一是广告太多,把剧情冲得七零八落,二是一次只能看一两集,不过瘾。在网络上可以连续看很长时间,直到累得不行。依然喜欢看抗战的片子,可能是生活中够爷们儿的人太少了,想从那里找一点直来直去的爽快劲儿吧。新版《亮剑》看了个头子,扔下了,觉得并不比上一个版本更高明,何必重拍呢?影视圈里的事情拎不清,选择的权利却在自己的手里。现在正在看《我的娜塔莎》,那种异文化介入的战争故事别具风味,娜塔莎的智慧、执着、热烈和艰难处境让人经常带着笑流泪,带着泪大笑。也许是小时候生活过的东北环境依稀牵动着什么吧,我喜欢性格直爽开朗的人,是非分明、爱恨分明、公私分明,别粘粘乎乎什么都搅在一起,让人摸不着头脑。西南、西北、中原、江南的抗日故事差不多都看过了,苏联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还是第一次正面接触。还没看完呢,很期待。
看电视剧的间隙要到孩子的房间去几趟,他毕竟刚刚独自睡觉,怕他梦里找不到我。
当我把这一圈事情忙乎下来,一抬头,窗外已经微明了。我关掉灯,静静地站在窗前,细细地领略一个崭新的黎明是如何来到人间的。
夜晚的黑暗像无边的海水浸泡着灯光以外的一切事物,而黎明到来时海水被一台看不见的水泵一点一点地抽走,山的轮廓渐渐明朗,然后是楼房等一些高大的建筑浮出来,再后来是近处的树木,花草……这些可以看见的东西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像隔着长了雾的玻璃,玻璃上的雾气渐渐消去,这些东西由朦胧慢慢慢慢变得清晰;也有的东西是趁着人眨眼的时候突然跳出来的,起初看不见,眨一下眼,它就到你的视线里了。黎明确定已经来临,所有的事物都在灰蒙蒙的天光下稳定下来,仿佛一张巨大的淡墨风景画,有点朦胧,有点沧桑,有点清冷,还有点懒洋洋。人和黎明就这样对视着,彼此惊讶天天发生的事竟然难得一见。突然有个早起的人走进画面里来,看不清容貌,只有一个剪影,香烟的红火头一闪一闪的,宛如这幅水墨画落款的印章,啪地声,黎明就这样完成了它的酝酿、发生和定型。然后声音进入画面,色彩进入画面,动作进入画面……一个丰富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平时我们都是突然从梦里醒来直接介入生活的,所以对生活的感受只有一些片断,如今看着生活一点一点向我们走来,才知道睡觉、喝茶、看书、过年、战争……一切人类的活动不过是时间河流中大大小小的浪花,我们随着时间之水前行,突然遇到了岸边或河底的什么东西,浪花就形成了。有了这样的发现,我觉得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了,只要随着时间往前,不必刻意去寻找什么,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会主动找上门来,让我们觉得生活很辛苦,也很充实。
迎接了几次黎明,发现同样是一天的到来,但情形又并不雷同,而这正是生活多样性、丰富性的魅力所在。站在黎明的窗口,感受着上苍把一天又一天的生活送进每家每户,你不能不为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所感动,不能不说:生活多么自然,多么神圣啊!
2012.1.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