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过不同的眼睛去看

(2012-01-03 15:36:10)
标签:

读书心得

作文

文化

分类: 写作探路

透过不同的眼睛去看 透过不同的眼睛去看
——
读毕飞宇小说《推拿》
哦,天哪!

    拿到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后,立即被书独特的装帧吸引住了——纯黑的封面,银灰色的文字,汉字“推拿”上面有两组共14个白点,在我看来,那些白点排列毫无规则,但封底告诉我们那是盲文“推拿”;书中的插页也是黑色的底子,白色或灰色的图案。如此黑白分明的设计还是很少见的。打开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原来小说写的是盲人的世界。
    盲人的世界是没有色彩的,用这样的封面和插图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盲人的世界当真没有色彩吗?走进小说才发现,其实那个常人无法理解的世界里是多姿多彩的。王大夫、沙复明、小马、都红、小孔、金嫣和泰来、张宗琪、张一光……这一群盲人便围绕着“沙宗琪盲人推拿中心”展开了各自的故事,盲人和盲人、盲人和健全人、盲人和顾客……盲人和社会,关系不是很复杂,但绝对光怪陆离,他们在恋爱、在暗恋、在等待爱情,在合作并分歧,在和家人交往又隔绝,在彼此防范又相惜……美丽的都红、天真的小马、热情的季婷婷、泼辣的金嫣、冷静的张宗琪、孤独的张一光、智慧的王大夫、世俗的沙复明……同是盲人,但他们的经历不同,生活追求不同,心理世界更不同。作者无意于构建一个黑暗的世界,他用这些盲人的名字作为篇章的标题,彼此的故事相对独立又彼此交织,以人物传记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奇特的小社会。
    我不想去叙述小说的故事梗概,故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事件中心。我想作者似乎也不是为了讲故事给我们听,他想揭示这个特殊人群的心理特征:小心谨慎地防范着健全的人,又渴望拥有健全人的生活;彼此互相接纳着,却又由于特定的心理而彼此隔膜。——作者独特的选材视角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感悟到即便是同样一个社会,由于视角不同,它在人的心里所投下的影像却是完全不同的。这和我以前给学生讲的写作方法不谋而合:文章就是生活透过“我”而落在纸上。正如小说中所说:健全人能够看到光和色彩,而光和色彩却给了他们假象。对生活的真正理解是内省式的,是到人的心里去看影子。这种更换“眼睛”的方法是写作的最有效的方法。史铁生如果不是变成了残疾人,他可能永远也不会去观察停在半空的飞虫、阳光下摔碎的露珠,永远也体会不到母亲的担忧和故作的豁达。我们不可能为了写作而变成残疾人,但是我们可以借用他们的眼睛。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的小说《咱家是猫》借用了猫的眼睛,卡夫卡的《变形记》借用了一只大虫子的眼睛……哪位真正的作家不是在借用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看生活?
    但借用“眼睛”的前提是写作的人必须对生活有所理解,对所借的“眼睛”熟悉。
    毕飞宇我不能说熟悉,见过。2006年贾平凹在扬州搞“全球华人青少年美文大赛”,我送我厦门的学生来参加现场比赛,研讨的时候专家团里就有他,短发,长得挺帅气的,是个健康而又健谈的人。他怎么会了解盲人的世界呢?书的封底折口上有介绍:毕飞宇,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1992年起任《南京日报记者》。这就难怪了,他研究过特殊教育,那么对盲人的成因与生活、心理应该有过研究。
    顺便还想说一下他的语言。毕飞宇的语言绝对是个性化的,且不说他对江苏乃至其它省份方言的了解(书中还通过方言制造过故事,揭示过人物的心理和关系),单是他的叙述性语言也是充满个人魅力的。口语化,短句,爱用句号,喜欢抓住机会扯点闲篇,喜欢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者心理阐发一些深刻的哲理,使小说显得明快而又摇曳生姿。看其中一个小语段来感受一下吧:
    老师便把都红拉到了办公室,当着所有老师的面,给都红弹奏了一段勃拉姆斯。四句。弹完了,老师把双手放在膝盖上,等着都红视唱。都红站在钢琴旁边,两只胳膊挂在那儿,怎么说都不出声。老师知道了,她这是不好意思。就用表情示意其他老师“都出去”。老师们都离开了,都红站在那里,还是不肯。躲在窗外的老师们最终失去了耐心,散了。等他们真的散了,都红开始了她视唱。她唱的是右手部分,也就是旋律。音程和音高都很准。老师还没来得及赞叹,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都红把左手的和声伴奏也视唱出来了。这太难了。太难了。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够做到。老师惊呆了,双手扶着都红的肩膀,向左拨了一下,又向右拨了一下,用力地看。这孩子是都红么?是那个数学考试总是四十多分的小姑娘么?
    从这一小段文字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看到他对音乐、对学校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说,写作的关键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对生活的了解和思考,当你有话好说、有话要说时,一切便水到渠成,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在表情达意。这是一种修为,不是技术。
                                                                2012.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诗人的瞳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