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大脑的游戏
哦,天哪!
和孩子在路边等校车,觉得挺无聊的,想起一位朋友的博客里有一篇《我在写文章》的博文很好玩,于是就和他一起来做这个文字游戏。我先做示范,背一句古诗,在下一句里一定要根据诗的情境嵌入“写文章”三个字,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写文章”、“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文章”、“少壮不努力,老大写文章”。孩子起初并不感兴趣,可是玩着玩着兴趣就上来了,不但想起了很多以前背过的古诗,还感受到了一种大脑被清洗的力量,一边背一边笑得直不起腰来。
下面是我们已经玩过的几个例子:
春眠不觉晓,起来写文章。
锄禾日当午,挥汗写文章。
白日依山尽,天黑写文章。
危楼高百尺,伸手写文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写文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写文章?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写文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写文章。
……
虽然是个对古诗有破坏性的游戏,但仔细琢磨一下,也还蛮有意思的,很多画面虚实结合,相当典雅。更有意思的是,简单的调整可以完全改变原来诗句的含义,产生新的韵味。特别是把这些诗句排列起来以后,更让人从中咂摸出一种苦与乐交融的生活体验。如果不是把很多句子凑在一起,单拿出一两句来,说不定还能进行一番别有风味的解释呢。
中午回来,我问孩子是不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写文章”游戏了,他说没有,那么多作业要在课间完成,哪还有时间去想什么古诗、写什么文章啊!我觉得怪可惜的,这是在大脑疲劳的时候很能让孩子放松的游戏。又想,如果老师也能把一些需要学生强记的东西嵌入古诗或者儿歌,让孩子们当作游戏来玩,不是既能让孩子开心,又能让孩子记住吗?比如英语字母发音归类吧,完全可以编成“春眠不觉晓,来读BCD”、“锄禾日当午,要背EGP”,何必要让孩子一个一个死记硬背呢?教育是让要孩子变得智慧的,如果教师缺乏教育智慧,孩子就只能“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午饭后,看孩子挺累的,提议再玩“写文章”游戏。孩子不高兴了,说:能不能不“写文章”啊,一直讲和学习有关的事,很烦啊!我真的很担心,说不准哪一天孩子就可能对我宣布学习是一件很讨厌的事,那时我还能有什么办法重新点燃他对学习的兴趣呢?现在的教育其实很像“写文章”游戏,从学校到家庭,孩子听到的总是这两个字,学习,学习,学习,再好学的孩子、再有意思的学习内容也会因为强迫让人作呕的。昨天晚上,孩子已经迷迷糊糊睡着了,突然又爬起来,说是还有一份作业忘了写,可是把书包都翻出来也没找到要写的配套练习。看他满脸忧心忡忡的样子,只好打电话和老师联系。老师说在学校已经写完交上来了,本子还没发呢。他这才安心地去睡觉。这或许就是我想起编这个游戏的原因吧?因为过度的学习,就像这个游戏一样,会让人患上强迫症。
后来我说咱们来模仿电影里的台词吧,孩子很开心,惟妙惟肖地模仿《人在囧途》中那些方言色彩很浓的人物语言,而且乐此不彼,什么“人可以不自量力,得厚道”、“服务员,把窗户开一下,闷死了”、“看他的面子唦,像你这样的人,一年我不知要打断多少腿”……我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细微的语音差异,他也能听出来,而且会模仿,而那么简单的课本知识却让他如此心烦。
学习某种意义上也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然而孩子厌学已成普遍现象。到底是孩子的过错,还是我们的游戏规则出了问题?看来真的要好好反思反思才行。
2011.1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