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的产生与促进

标签:
教研随笔教育 |
分类: 教学思考 |
哦,天哪!
在进行这个话题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几个事实:一是教学是一种关系,一种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之作出贡献的关系;二是教师有目的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实现其价值;三是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与“吃饭-吃饱”、“坐车-到达”等行为与成效之间的关系不同,“吃饭-吃饱”之类的行为与成效是发生在同一个主体身上,而“教学-学会”是发生在不同的主体身上。这几个事实虽然简单明了,却反映出教学的特殊性,即教师的主观愿望与教学效益未必同步,从愿望到现实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工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可控条件比较多,所以效益高;农民和农产品之间所受的干扰相对较多,所以效益也相对较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因素更加复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研究更加复杂的干扰因素。
关于“建构”理论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了,正因为丰富,所以也更加杂乱。如何从杂乱的理论中梳理出一条简洁的脉络,形成可资借鉴的纲目,是我在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过程中最想做的一件事。
就我的理解,建构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某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媒介或氛围的触发而产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情感和态度的转变、思维和行为的拓展甚至重建。建构主义理论家把基础、改变和结果概括为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同化(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顺应(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平衡(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四个关键词,其中同化和顺应只是方向不同的改变,前者是接纳,后者是改变自我。
至于建构的内容在研究上是相当泛化的,如果将庞杂的内容加以梳理,从学习要素角度大致可以归结为学习目标的建构、学习动机的建构、学习行为的建构、学习结果的建构几大类,其中学习结果的内容还可以细分,如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态度的优化等等。从建构的方式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扩充式建构(学习预期与学习目标一致的接纳式建构)、补偿式建构(学习目标超出学习预期而引发的补偿性建构)、逆反式建构(学习目标和已有经验、学习预期产生对立而引发的知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重建)等等。下面就围绕这些方面谈谈学生进行建构的心理机制和教师可以提供的支撑与促进。
学习目标的建构。日本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人会对一件目标不明确的事情产生动力。因此,教学的发端,就是要让学生建构起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学习某个学科的意义、某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对学科的价值其实是很缺乏认识的。这个学科是工具性质还是应用性质,这个学科将为学生构建一套什么样的“语言”并以此与世界沟通,这种沟通将给我们揭示世界哪些内涵,必须让学生明了,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求知欲望。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整个学科中有什么价值,也要让学生明白,否则学生便是糊里糊涂地跟在老师后面跑,很难产生明确的主动的学习的动机。当然,促进学生构建学习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已经属于教法范畴,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学习动机的建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动力根源,它可以由很多因素激发而来,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任务型,即由给定的学习任务而引发的学习动机;二是兴趣型,即由自己对某个问题产生的兴趣引发的学习动机;三是困惑型,即由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困惑而引发的学习动机;四是情感型,即由学生对家长、老师、同学等人的情感(多为积极情感,也有的是由消极情感引发)而引发的学习动机。当然,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同时因几种因素而产生,这里说的只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倾向性。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过程中,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和状态等,有效地采取激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