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课堂教学的模糊评价
哦,天哪!
格调,指人的风度、仪态,也指文章的风格。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指课堂的整体风格和品位。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习惯于作理性的分析,把它分解为各种各样的要素来评析。但是正如品味一盘好菜很难用多少油、多少盐、多少胡椒来衡量,对炒菜时的火力大小很难将大火、中火、小火、文火精确到几分几秒来具体测算一样,课堂教学是由师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单纯用静止的、量化的标准,往往评价得并不准确。因此,在量化解析之外,还应该有模糊评价,就是感受、讨论一节课的格调,大致相当于大家习惯用的“总体印象”吧。
课堂教学的格调有哪些特征类型呢?或者说我们对一节进行模糊评价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谈印象呢?这依然像一盘菜一样难以准确描述,但是菜的分类可以由主料和主要做法来确定,比如红烧肉、清蒸鱼、凉调黄瓜等等。同样,课堂教学的整体印象也可以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来描述。
在确切的表述方式没有确立的情况下,不妨从教学以外的学术体系中借一些思路来“仿生”一下,比如,我们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中得到一些启发。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政”,其主要特征是“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争取民心,即仁慈的统治措施”,孔子用以维持“仁政”的体系是“礼”,也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种种纲常。将这些内涵与课堂教学相对应,则是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并以自己的爱心赢得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体现了教师师德的魅力。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王道”,虽然是从孔子的“仁政”发展而来,但比“仁政”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更加具体,它的基石是人性本善,它的核心内容是爱民、富民、教民。将这些内涵与课堂教学相对应,就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系统化、科学化的施教策略。如果说“仁政”更强调理念,“王道”则更注重策略。
和孟子相反,韩非的政治体系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但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人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共同点恰恰是教育的基石。韩非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强调“以刑止刑”思想和“严刑”“重罚”的主张,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法不阿贵”的思想和“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将这些内涵与课堂教学相对应,则是课堂纪律严明、教师指令清晰、强调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重视方法的明晰和变通。
屈原在政治上的追求与他的文学气质密切相关,提倡“美政”,即举贤受能、以民为本、修明法度。将这些理念与课堂教学相对应,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见解、以生为本、是非分明。
从上面的类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政治观念中的道(理念)、法(策略)、术(措施)与教学是相通的,三者都从不同层面解决了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不可偏废。不同的政治主张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形成了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思路。同样,不同的教学理念必然决定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形成的课堂的格调也就各不相同。
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屈原的“美政”,它不仅是一种治国之道,更体现了一种社会理想,似乎更与当今的教育发展态势相契合。下面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对“美课”的理解:
众所周知,“美”是用来感受的,而不是用来分析的,因此“美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模糊评价而非理性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美”包含哪些可供感受的美学因素呢?
从内容方面可以提炼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情感、关系上的和谐,学生能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因而形成亲近老师、热爱学习内容的感情倾向。作为教学,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那是最浅层次的标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的言行、通过文本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这项工作有时单靠说教是解决不了的,教师的身教则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潜在的东西都是无法量化的。教学中特别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很笼统的要求,如果放到教学行为中来判断,就是让学生能够辩明是非、按照正确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也就是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从这些角度来衡量,对善和真的追求,便是“美课”的基础。从形式方面分析,可以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课堂氛围、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符合身心规律的教学载体,都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心态,也是“美课”必不可少的元素。
再具体到学习方式方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给学生以快乐的情绪呢?具体分析是很复杂的,但是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建构的冲动和喜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是学生知识方面的建构,“原来我也可以……”的欲望是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建构。就像我们小时候看过电影那样,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英雄的言行举止,产生一种高尚的、昂扬的情愫,这就是审美体验的外化。
落实一些说,“格”就是一节课的教学品质,“调”就是一节课的教学韵味,前者更倾向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后者更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情绪体验。当然,不同的课堂教学格调功效是不一样的,但在未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之前,无法判别其优劣。因此,在对课堂教学格调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考虑教学格调与教学内容、教师风格、学生状态的匹配程度。
说到这里,渐渐觉得用格调来评价课堂教学其实也不模糊,只不过是没有把课堂各个要素割裂开来考察,而更强调课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审美意义上的感受对象来观照而已。
2011.10.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