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枷锁
 纸枷锁
哦,天哪!
   
观看电影《梅兰芳》,被梅兰芳伯父的一个镜头深深震撼了,这位老艺人因为触怒了皇权被戴上纸枷锁而痛苦不堪。如果仅仅是因为那象征着囚禁的纸枷锁使他感到屈辱,那还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是他明明知道纸枷锁很容易挣脱,却偏偏挣脱不了,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
   
从物质层面来看,所有的枷锁都是锁不住人的,不论是古代的木枷,还是今天的铁铐,只要有足够的力量,总是可以打破的。问题是被戴上枷锁的人是不是有勇气去打破它,打破的关键不是它的物质意义,而是它的象征意义——人最容易被禁锢的不是肉体,而是精神。梅兰芳勇敢地打破了老祖宗留下的艺术枷锁,因而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但是他也有打不破的纸枷锁,比如“救场如救火”的行规,比如他和知己孟小冬之间隔着的婚姻与情感的界限。
   
当然,我们不能只从消极层面来看那些无法突破的樊篱;从积极的层面来看,也正因为人的精神是有疆界的,所以才成其为人。纪律、秩序、道德都是看不见的东西,然而它们却非常有效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蚂蚁列队而行,是因为它们循着一种气味走才是安全的,人列队而行则体现着一种团队意识。一对男女在野外一间破茅屋里避雨,夜晚女子以一根稻草插住了隔开两人的破门,那根稻草是需要尊重的标志,是道德与不道德的界线。
   
平时我们讲要解放思想,就是要突破那些限制人们自由与创造力的纸枷锁,要敢于把那些阻碍人类进步的条条框框撕碎;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坚持那些维护正常秩序的规则与规定,而一旦有了规则、规定,则必然让一些人感到不自由,这种矛盾是很难平衡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是应该打破的,哪些又必须保留——我们只好满身披着红红绿绿的纸枷锁,做着各种怪异的事情,同时也扭曲着自己的灵魂,一切彷徨与无奈都由此产生。有人说一些法制国家老百姓可能生活得很贫困,但是并不苦恼,因为他们最终还有法律可以撑腰,还有一个可以找到心理平衡的底线。而我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包公、海瑞这些现实中已经望不见背影的古人身上,或者寄托在那些快意恩仇的侠客身上。混乱的社会,是非的界限太模糊了。有一个小学生说他的理想是长大当黑社会,因为他的父母以捡破烂为生,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尽了社会各个层面人的欺凌,最终导致孩子是非观的混乱。我们能怪孩子吗?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难道我们没有想过自己就是黑社会的一员?
   
魏征有“三镜”,以此来判断是非、得失、荣辱,很多人羡慕他的明智。可是我不,我希望这个世界没有一面镜子,否则,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扛着红红绿绿黑黑白白的纸枷锁,毫无章法地迈着怯生生又急不可待的脚步,脸上永远挂着莫名其妙的微笑,连自己都会觉得活得太委琐、太没意思了,“难得糊涂”或许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吧。
                                                              
2011.1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