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掉与扔掉

(2011-06-26 13:08:02)
标签:

百味人生

杂谈

分类: 生活絮语

吃掉与扔掉 吃掉与扔掉
哦,天哪!

    也许现在生活真的很好了,尽管物价飞涨,但是人们对吃似乎还是不那么吝惜,到饭店一桌菜总是吃个三分之一,剩下的全部丢在桌子上,看得人脸红心跳的,唯恐哪天上苍看不下去,给人类再来点惩罚。在家吃饭要好一些,饿了多做一点,不饿就少做点。但剩饭总是难免的,这时候就很为难——扔了吧,可惜;吃掉吧,身体又不需要,往往是放在那里等到可能变质了再扔。几年前读到过一篇文章,好像题目叫《买两个馒头扔掉》吧,说的就是买来的馒头吃不完,也舍不得扔,一直放那里,等坏了再扔似乎就心安理得了。
    食物等放坏了再扔,于理是不大能说得通的,既然知道不会再吃,干嘛还要等坏了再扔呢?但是于情却是能够理解的,这种心态至少还包含着对食物珍惜的成分,好好的东西毕竟还舍不得扔。以前好像说过,我是最看不得别人吃东西的,虽然饥饿在我们这个年龄人的记忆里很模糊,但是还是很难把吃饭和享受联系到一起,总觉得那就是一种生命的需要。
    为了这种需要,各种各样的嘴巴努力地咀嚼着食物——牙齿还没长全的或者被烟熏黑的嘴巴,长着美人痣或者皱纹密布的嘴巴,发出欢快声音或者挂着泪滴的嘴巴……这样的咀嚼和老鼠啃噬一个玉米头、和蝗虫咬啮一根青草有什么区别呢?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这种最原始的需求往往让人感到一阵心酸。饥饿离我们并不遥远,所以还有抢掠、贪污、战争。不要把人类的行为看得有多么神奇,如果不需要吃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会停止工作,没有人再去研究什么主义什么理想,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行为其实和一个蚁穴并无本质差别——目的,食物。看电视剧《沂蒙》,面对日本人的凶残已经很习惯了,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是看到那些孩子、大爷大妈、老奶奶在那样悲惨的处境下,还在把粗糙的煎饼塞进嘴巴里咀嚼,就忍不住要流泪,为那种生存的本能,为那些只为得到食物而不惜残杀同类的暴行。——人类,真的没什么了不起,如果不需要食物;而因为需要食物,人类变得非常丑恶。
    既然知道食物的重要性,知道因为食物人类几乎到了互相吞食的程度,就不能不珍惜现在拥有的食物——毕竟我们还没有进化到不吃饭可以生存或者毫无痛苦地死去的水平。于是在面对剩菜剩饭的时候就不敢随手扔掉了,如果可能尽量吃掉,孩子笑称我为“饭桶”。饭桶就饭桶吧,能够在一切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面前求得心安就好,总比一边扔掉食物一边自责要好一些。
    和朋友谈起这种矛盾的心情,朋友笑我:在你的身体不需要那么多食物的情况下,吃掉和扔掉有什么区别呢?这一问让我愣了好一会儿,是啊,多吃和扔掉有什么区别呢?无非一个眼睁睁倒进了下水道,另一个塞进了肠胃,难道那食物还存在吗?人的行为有时就是这样莫名其妙。我尴尬地笑笑回答:惜福吧。
    惜福,这是小时候妈妈的教诲。她说有一个神算,算好某天某时自己要死了,于是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光临。可是等了很久也不见死神到来,就从床上爬起来到门外去看看。死神没看到,却看到一粒米落在牛粪上,便顺手捡了一根树枝把米粒挑下来,给一只鸡吃了。回到屋里他决定重新算一算,看是不是前面的推算弄错了。结果神示:你珍惜了一粒米,赐阳寿十年。故事的真伪且不去说它,但是它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几乎就是从妈妈讲了这个故事以后,我就一直非常珍惜食物,从不轻易丢弃。后来读大学才知道,这个故事其实传递的就是人类早期的“禁忌”,禁忌可能有很多愚昧的成分,但它很容易内化为人的自觉,养成人的习惯,约束人的行为。
    对于禁忌人们怀着一种尊崇甚至敬畏,所以才学会了对欲望的克制。今天的人,就是怕的东西太少了。
                                                                 2011.6.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