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聪明的背后

(2011-06-18 00:19:13)
标签:

教育情怀

育儿

分类: 教育心得

1 聪明的背后
哦,天哪!

    昨天晚上逗孩子玩,给他出了两道题目做。  
    第一题是个老题目:1+2+3+……+100=?
    孩子开始准备用原始的方法累加,我说复杂的问题往往都有简便的做法,比如说我可以把首尾相加,可能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他略加思考,便找到了规律,只是数字太大,口算比较麻烦。我把题目换成:1+2+3+……+10=?他做起来便十分轻松了。
    第二道题目是这样的:
    给你两只杯子到河里去装水,一只杯子能装5升,另一只杯子能装6升,可以多次装入和倒掉,在没有其它容器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一只杯子里装上3升水?
    孩子开头不知道怎么下手。我提示:请记住两只杯子的差别。然后他在纸上画来画去,居然让他给捣腾出来了。然后让他换一种方式装,结果做出来更快。我不能不表扬他,夸他很聪明。谁知他却说了一句很深沉的话:没有打不倒的敌人,没有闯不过的难关,没有想不出的问题。倒逗得我笑了半天。孩子确实肯动头脑,但我以为这不是很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遇到很费头脑的问题他不着急,能够静静地去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能够耐得住性子去思考对策。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对问题反应很快,但是一遇到难点就放弃了,如果给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就沉不住气,不去寻找已知条件和未知结论之间的关系,不去分析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和家长交流时,家长也说:孩子其实挺聪明的,可是成绩总是上不去,找人补课也解决不了问题。
    我不能说这些家长的说法不对,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孩子遇到困难沉不住气,情绪烦躁以后就更没有头绪,最终导致放弃思考。孩子一旦养成回避矛盾、逃避难题、过分依赖辅导的习惯,再想取得好成绩就非常困难了。现在孩子的智力真的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有人在这方面发展快一些,有人在那方面发展好一点,甚至可以说一张试卷做下来,90分和98分没有什么本质不同——没看清题目、一时粗心、笔下误造成的失分不能说明学习效果不好。但是,聪明的背后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认真程度不够、心理稳定性较差等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会做而做不对、做不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相反,认真思考了而没做对和没认真总结规律支偶然地做对了题目,也不能说做错的就是不会做,就不聪明。教育界经常说不能单纯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是因为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
    “聪明”一词往往被我们单纯地理解为成绩如何或者智力(IQ)如何,实际上除了头脑好使外,还有一个“如何使用好使的头脑”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EQ),这是家庭教育往往忽视的死角。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是孩子不拒绝的东西往往能够学好,而拒绝又大多来自陌生感造成的心理压力,所以,不论是孩子将要面对新的环境,还是将要接触新的知识,我喜欢给他预热,就是在正式接触之前先做一些铺垫。比如说,他的眼睛做手术之前,就告诉他手术以后眼睛要有一段时间被蒙起来,然后做一些不用眼睛看的游戏,等眼睛真的被蒙上了,他已经知道该怎么应对了。三年级就要学英语了,这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个关口,那就先把他送到英语兴趣班去,不是为了让他学会什么,只是感受一下英语是个什么东西,将来学习的时候不再怕它就行了。
    现在教育提倡把一些环节前置,强调课前自学实际就是把复习的时间前移,提倡洗课实际就是把课后反思环节前移,这样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很多家长都等到孩子学不会的时候才想起来找人“补”,这是教育观念滞后的表现。试想,所谓的“补”,不是出了漏洞以后的事吗?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出了问题,顺带可能已经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在这样的状态下补习,不是事倍功半吗?
    我认为,把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预计在前、解决在前,让他们带着信心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内容,把他们的聪明保持到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才是家长的明智之举。当然,目前很多家长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但是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就是过分看重孩子学会了什么,而忽视了孩子在提前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把提前介入搞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许多校外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也把兴趣培养和心理疏导扔到一边,企图取代学校的正规教学,结果弄得孩子怨气冲天。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必须明白:如果孩子在校外培训机构能学会,又何必不到学校去学呢?“学会”和“爱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理念,是藏在孩子智力背后的“非智力”,而非智力因素恰恰是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或者变得“不聪明”的关键因素。
                                            2011.6.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年的收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