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墩”的幽思
哦,天哪!
我和孩子都酷爱看考古专题片。听着曲曲折折的寻古故事,看着一点一点被披露出来的历史真相,推测着古人在制造今天所谓文物时的心情,往往让人产生一种幽邈的情思。
随着一座古墓或者古塔的遗址被一点一点掘开,一个千古之谜展现在今人的面前。然而,揭开的真是谜底吗?稍有历史和心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人制造这些东西的时候绝不是想着多少年以后人们掘开它会是什么情景,甚至他们还担心这些东西被人发现,还要制造许多假象来隐藏真实的意图,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断定眼前所见的就是古人所做的呢?时间绝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烟尘。
离我老家不远,原来有两座巨大的土堆,当地人叫它“墩”,据说是多少年前一位总兵的坟墓。这位总兵英勇善战。一次在一个山坡上和一位老者聊得甚欢,于是接受老者的邀请,到家里去拜访。老者的家是一座雅致的庄园。入得门来,老者的家丁送上一只坛子,让总兵随意从中摸一样东西作为礼物。总兵不贪,只用两个手指夹了一个东西出来,结果是半颗金子做的牙齿。为此老者很是恐慌,再三叮嘱总兵以后打仗要小心。酒罢之后,总兵告辞,刚走出门外,回头已经不见了庄园。大概是被屡次获胜弄得有些膨胀了吧,总兵对此不依不饶,一定要让手下查个水落石出,结果发现大树根下有一个洞穴。既然受了老者的款待,应该不管什么走人了事,可是他却非常生气,弄来火药把洞穴炸开,结果炸死了一窝小狐狸。
不久一次作战,总兵莫名其妙丢了脑袋。皇帝怜惜这位功臣,特赐金头一颗。为了不让盗墓人知道究竟埋在哪里,从总兵殉难之地,到他的家乡,一路埋了十八座大墓,就是人们称之为“墩”的大土堆。说是土堆,可不是一般的大,大得像一座小山头。由于有了可怕的传说,一般没有人到那个“墩”上去,顽皮的孩子也不敢去。上中学时学《殽之战》,蹇叔送他儿子参战时说“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我的脑子里出现的就是那两座“墩”。后来听说被一家砖瓦厂买去取土了,挖了好多年,终于一点一点被烧成砖瓦卖掉了。没有金头出现,听说有一些茶壶、灯盏、餐具之类的东西,都被文物部门收走了。我想前面那个故事一定是个传说,这两个大土堆不过是以前有钱人家的坟墓而已。但是,据说没有棺椁,不知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今天所谓的文物,其实对于古人来说就是一个具体的实物或用具,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今天我们想从里面探索的东西,就是古人留下这些东西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态度罢了,也许这就是文物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看今天人们发掘古迹时的小心翼翼,得到文物后的欣喜与满足,甚至还有人为了这些文物不惜触犯法律、丢掉性命,我觉得我们不能不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古人留下这些东西的过程,二是对当时人和后人的意义。
北京可以说遍地都是文物,大的古迹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十三陵、长城等等都去看过了,当时就在想,今天我们感叹这些古迹的神奇,可是它的建造过程却不知充满了多少艰辛与血泪,它们的主人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与享乐,何尝在意过那些工匠、役夫的痛苦与无奈?那么,我们今天从中探索的又是什么呢?是享乐者的奢华,还是建造者的智慧?如果智慧在淫威的压迫下也能开花,是不是也有可以欣赏的美丽?张抗抗在她的散文《牡丹的拒绝》里已经阐明了“富贵与高贵”的差别,难道我们还不懂得什么是“曳尾于涂”?
既然古人能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我想我们一定会给后人留下更多的遗迹,让后人面对他们眼里的古迹感叹不已。想一想,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呢?古有都江堰,今有三峡水利工程;古有万里长城,今有鸟巢、水立方;古有兵马俑、烽火台、昭君青冢、杜甫草堂,我们怎么办?是不是也该留下些导弹基地、核反应堆什么的与之对等?我认为,面对古人留下的遗迹遗物,我们不应带着猎奇的心态去欣赏,而应该回到那时那地去设想那情景,这样可能会让今人懂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
不过,看着孩子观看考古专题片那入迷的神情,我没有把这些想法告诉他——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应该也是古人留下的财富,我不想让孩子模仿成人而取悦成人,不想让他过早地感受做人的沉重。如果小时候我们不知道那些传说,那两座大“墩”肯定会是孩子们出没的山丘。
2011.6.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