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作文走出平淡:课堂活动设计

(2011-05-28 13:06:33)
标签:

教学设计

教育

分类: 写作探路

让作文走出平淡:课堂活动设计 让作文走出平淡:课堂活动设计

哦,天哪!

活动1: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你们好啊。(等待学生回应)——这些孩子平时挺有礼貌的,今天这是怎么了?老师在向你们问好呢。

    师:同学们好!

    师:这就是文章的开头。考场作文的开头要有“张力”。

    师:雨停了,天晴了,我们走出破庙,继续向山上攀登。

        雨停了,很好的太阳,满坡的草尖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

        比较一下,哪句话更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文章的结尾。文章的结尾要留有余韵。懂了吗?好,我的作文课讲完了。

        忘了,作文的主体部分还没讲呢。主体部分要充实、深刻、有条理。

活动2:请大家观察这张纸。上面有没有作文可写?

    请看背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吗?面对这个黑点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有了黑点就不再是一张洁白的纸;一个黑点不影响一张纸的作用]

    把纸搓成纸团。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作投掷状。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把纸团丢在地上。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在纸上。

    学生展示写的内容。分析:叙事、议论、抒情。

    问:知道这个片断是怎么形成的吗?——观察、联想、整理。

活动3:学生任选一个词语,写出自己联想到的内容,小组交流一下联想的内容,推荐3例。师择较丰富的1例,帮助调整、丰富,组合成文章写作提纲。出示图片,进一步丰富学生联想内容。

活动4:学生选择“缺憾”或“在路上”拟写写作提纲。师借助“在路上”引入干扰素。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分钱,会不会捡?为什么?——一角呢?五角呢?一元呢?十元呢?

    思考:人的自尊心值多少钱?

    捡到一元钱你会如何处理?为什么?——十元呢?一百元呢?一千元呢?一万元呢?

    思考:当道德无人看守时……

    总结:发现路上掉落的硬币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没有人以为它也可以写成作文。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让它变得有话可说的?[干扰素:面值的变化]

活动5:观看《公交协奏曲》。说说这个短片中用了哪些干扰素?起到了什么作用?

    评析短文《生活充满爱》:干扰素和主题的深化。

    思考:如果想表达环保主题,我们应该如何借用《生活充满爱》中的故事?

    小结:文章的构成要素。

活动6:请表达你听到成绩不理想时的心情。

    运用联想流,把“伤心”、“失落”、“痛苦”等概念性语言转化为生理感受、表情、动作、语言、环境描写。

活动7:以《善待________》为题,练习“追问法”:

    问:这是一道半开放题目,我们首先要明确“善待”的对象。请问你准备“善待”什么呢?

    问:什么动物?

    问:什么昆虫?

    问:什么地方的蚂蚁?

    问:蚂蚁在做什么?

    问:扛什么东西?哪里来的?自己找的,还是你丢给它们的?

    问:丢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丢?

    问:蚂蚁是不是也觉得好玩?

    问: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蚂蚁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问:蚂蚁激动或者害怕是什么样子?你为什么说要善待这些蚂蚁?

    小结:你看,环境已经很具体了,奶奶家的小院子闭上眼睛就像看到一样;描写的对象具体了,包括它们的行为、动作、心理,这只蚂蚁就是曾经逗过的;事件也有了,蚂蚁抢面包屑;只要把主题想清楚,这篇文章就很具体了。

    我们经常认为写作时候没有具体可感的内容,是缺乏生活、对生活没有深刻理解等原因造成的,可是分析一下概念化表达形成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就现有的生活素材,写一篇像样的作文还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没有把写作对象想具体,没有进入文章所要展示的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而根本的一点是不知道该如何把那些空泛的概念性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写作意象。因此,分析文章的主要元素,通过追问的方式迫使自己把文章情境、写作对象以及写作对象的特征具体化、唯一化,不失为有效的训练方法。

                                                              2011.5.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静夜
后一篇:枣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