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可以·必须
哦,天哪!
没有人喜欢被禁止,而生活中处处是禁止,禁止不仅是对行为的约束,也是对思想的禁锢。很多情况下,我们忘了告诉人们除了不准做什么以外,可以做什么。如果我们在一些有禁令的地方,改用可以做什么,效果可能更好一些。由此想到了鲧和与禹,一个用围堵的方法治水,一个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效果大相径庭,父子二人的结局也完全不同。“不准”是对人的禁止,“必须”则是对人的强迫,虽然是要求别人做什么,但引发的心理反应和“不准”大致相当。如果把必须做什么改为应该做什么,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很喜欢“行有矩,思无疆”这句话,可是有时候发现,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限制时,他的思想也往往被关了禁闭。
在对孩子的管理中,深刻地感受到“弹性”对于管理效果的意义。拿上网来说吧,不许孩子上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理由让他们脱离现实生活而在同伴中显得一无所知。不少家长对孩子上网进行了限制,这毫无疑问是恰当的,但和孩子达成协议的表述方法却各不相同,有的家长跟孩子说“每天上网不得超过半个小时”,性格温顺些的孩子本能地回应“怎么这么少啊”,而性格强硬些的孩子则会脱口而出“凭什么呀”——这不是孩子要表达的本意,对于孩子来说,一天有半个小时上网时间已经非常多了,孩子的回答实际上是对“不得”的抗议,是对家长这种做法的反感;而有的家长跟孩子说“每天可以上网半个小时”,孩子乐颠颠地接受了这项指令,因为他从家长那里得到的信息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权益”的保障,而不是剥夺。同样的道理,“你必须完成作业以后才可以上网”也是孩子不愿意接受的,这个指令引发的回应是“上网以后写作业不是一样的吗?反正我会完成作业”,因为在孩子的心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对他的行为进行了强制,这让他很不舒服;如果把这个指令改为“作业完成以后你可以上网”,孩子则会欣然接受,因为他接受到的信息是“可以”做什么,是对他行为的认同。
有一次下班路上,看到有个零时摊点在卖些锅碗瓢盆之类的生活用品,没有什么顾客,感到很奇怪,因为摊点的位置是大家必经之路,按道理即使不买也会有人放慢脚步看一看,或者有意无意地问问价格什么的,怎么会如此冷清呢?我们几个人走过去,随意问了一种商品的价格,然后试着谈价。摊主一听就不高兴了,说:你们这些人真是不知足,我的价格已经低到了这种程度还要砍价。如果我出价再低一些,你们肯定还要往下砍。不行,我这是一口价!一位朋友故意逗他:老板,顾客就是上帝,你就让我说了算一次呗,不就五毛钱嘛!按道理他完全可以在“五毛钱”上做文章,既然你认为五毛钱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也就不要再砍价了,照顾照顾生意嘛,这样这桩生意就有可能做成了,可是他却盯住谁“说了算”,很强硬地说:这是我的摊子,怎么能让你说了算呢!听了这样的答复,我们都笑,说:不错,你是老板,你是这些东西的主人,我们说了不算。他竟然没有听懂我们说话的真实含义,很得意自己话语上的胜利,我们也同情地走开。如果一个商人总是把自己当作商品的主人,他将失去很多顾客,因为本质上讲,没有一位商人愿意做商品的主人,商品的主人只有是顾客,才能实现商业目的。
在民办学校工作的时候,经常要向社会推销学校的服务。培训时有几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不能对家长说‘不’,即使家长的要求再过分,也要让他们觉得还有讨论的余地。否定的回答就是对他人的拒绝”,“挑剔的才是顾客,对你大加赞赏就是对你的放弃”。我想,这些话里包含的理念在任何场合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经常要对学生的一些要求加以拒绝,而拒绝的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老师,我的作业本忘记带来了,下午再交作业行不行?”不论你说行还是说不行,作业本没带已经是事实了,难道你真的要让学生停课回家去拿?我们不如放开“行不行”这个问题,而纠正忘记带作业本这种行为,给学生一点反思的空间。
“老师,这次郊游我不想参加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拒绝这个不参加集体活动的要求,但是如果他第二天就是不来,我们又该如何收场呢?有经验的老师一定不是直接拒绝,而是让学生讲清楚不参加的理由,然后针对他的理由进行分析和劝导。
……
不要设置那么多的禁止,多给别人留下一些舒展的空间;不要强调那么多的必须,你认为是天大的事,别人未必那么在意;不要轻易地拒绝别人的请求,请允许别人说说自己的理由。只有给别人留下足够的空间,别人才能允许你走进他的领地,交流和交往才可能实现。“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一种执着而不是执拗,“走你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是一种狭隘而不是强势。
2011.5.2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