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的阵地在哪儿?
——在全区教研组长培训会议上的发言
哦,天哪!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学管理工作也在不断走向精细化、扁平化,备课组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在不断凸显,承担了年级教学研究、教案和作业检查、听课评课等具体的常规管理工作,这就给教研组的工作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教研组处于教务处、教科室与备课组之间,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教研组来完成?换句话说,我们教研组的阵地在哪儿?就我所知,当备课组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以后,许多教研组要么是在做着与备课组重叠的工作,听课、评课、检查教学常规,要么是在充当教务处、教科室的传声筒,每到教研组活动时,教研组长总是为没有具体的活动内容而着急。审视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教研组长不得不问一下自己:教研组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一、教研组的性质与工作内容
教研组是以本校学科教师为基础形成的教学研究单位。其基本责任是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组织学科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本组教师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也是学校行政赖以领导教学的有效形式。
从上面对教研组工作性质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研组工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教学管理,二是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是常规性工作,而教学研究则属于开拓性工作。
1.教学管理工作
在教学管理方面,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者,直接落实教务处在备、教、改、辅、考、评等方面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组织备课组活动,保证备课质量;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检查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审核试卷,开展教学质量分析;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和学科竞赛;落实教学常规各项检查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本组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实绩进行指导、跟踪和评价。
2.教学研究工作
教研组作为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基层教学研讨组织,所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大多以日常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并以课堂活动质量的提高为主要目标,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最大特点是将教学实践与主体反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不断地对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式和过程等作出适时的修正和调整,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实践。
教研组的研究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组织的学习活动,如新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关于教学各环节的教学经验等等;二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专题研究,大多以课题研究形式进行;三是基于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开展的调查和研究,主要是针对学校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校本研究;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组织的各种教研和培训活动,等等。
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不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为目标,重心是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有效辅导等等。
二、教研组长的工作意识
众所周知,在同样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教研组其工作成效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教研组长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取决于教研组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我认为,作为教研组长应该特别加强以下几种意识:
1.常规意识
教研组活动大多属于学校教学的日常工作,教研组长是教学活动的规划、实施、总结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因此必须具有强烈的常规意识。日常工作要有规矩,就必须加强教研组内部的制度建设、各种教学行为的规范建设和各项活动的计划性,让全组成员有章可循,让各项活动有人落实、有条不紊。另外,教研组活动是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保障,必须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决不能存在任何作秀思想,不能存在任何应付态度,不能存在任何短期化行为。把常规工作做成常规,应该是教研组长的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思想素养。
2.问题意识
备课组将各年级的备课工作承担起来以后,教研组不应该是无事可做,而应该是从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学科角度把握大局,引领方向,研究策略。因此,教研组长必须善于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主动开展调研,收集、梳理、研究、解决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难关、弱项、热点问题,着力于解决影响学科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把问题组织成主题性活动,甚至策划成课题研究,是教研组长应该具备的业务素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研组基于问题的研究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和理论层面,而应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成果,就必须转化为具体的课堂,这样才能体现校本研究的实践性特点,体现校本教研的价值。
3.人文意识
教研组是由教师具体构成的业务团队,它不属于一个行政组织,因此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体现其人本性和学术性。工作的规划要充分考虑组员的优势和弱项,重大项目的确定组长要和组员进行前期沟通,以提高组员的参与度;任务的下达要考虑组员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具体状况,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平均主义;所有的教研活动,都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主题,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走过场、玩花架子。
教研组长要有团队文化意识,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注意协调好人际关系,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提炼教研组精神,突出先进,弘扬正气,营造积极向上的组内舆论和教研氛围,凸显教研组的核心价值观。
4.课程意识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教研部门工作的着力点是优化课堂教学,这是为了保证新课程理念得以落实的手段,不是课程改革的全部内容,教研组长必须准确理解工作意图,把握推进方向,找准工作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要作为近期工作的重心,所有教研组都应该通过课堂观察去寻找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要素,通过课例分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通过“问题化”教研集中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洗课”洗去冗余、洗出内涵、洗亮课眼,把课程改革理念、“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精髓与学科特点、学生学情、教师风格、学校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不断走向高效与个性化。
课程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学科课程的延伸。教研组要根据本组教师的特长,整合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开展校际合作,用心研发活动化课程,使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式在学生的社团活动和生活实际中得到运用和生成,不断为学校教学个性的形成增添内涵。
姚伟斌老师在文章中指出,学科意识和课程意识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学科教学意识侧重于实现目标,课程意识侧重于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标。其次,在教学行为的功能上,教学意识侧重于功能的最大化,课程意识侧重于功能的最优化。目标如果单一,可以追求最大化,但目标如果是多维的,那就要首先考虑最优化。再次,在教学效果上,教学意识侧重于近期的外显的结果,课程意识侧重于长期的内在的发展”,教研组长作为学科带头人,应该有鲜明的课程意识,这样,教研组的天空才会开阔,教研组的园地才会百花盛开。
希望每一位教研组长在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下,都能把推进课程改革、推动学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做实常规性工作,做活拓展性工作,为我们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
2011.4.2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