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学生写作
——读胡健先生的《存在与语言》(五)
哦,天哪!
玩码字游戏已经很多年了,很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本来这就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爱好,不想带任何功利色彩,但有时候也会从文字堆里抬起头来问自己: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呢?我回答不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但我不能不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可能和学生的写作动机有关。有时觉得是在给自己一个交待,把自己经历过的生活记录下来,甚而作一点思考。但是这些经历和思考意义何在?我还是无法回答自己,而这个问题依然无法回避,因为我想告诉学生写作的价值是什么——没有人愿意做毫无意义、目的不明的事。我是如此热爱着码字游戏,为什么很多学生遇到作文就望而生畏呢?如果仅仅归结为兴趣似乎是很难说得过去的,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这几个问题困扰着我,我想也一定困扰着我的不少同行。
读胡健先生的《存在与语言》中“杜夫海纳的现象美学”一节,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杜夫海纳说“只有当作品向意识呈现时,艺术作品才成为了审美对象,而这时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学生的作文(包括我自己写的那些东西)可能算不上艺术作品,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作为写作的人潜意识里应该是希望它能成为艺术作品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他的心里是有读者的,尽管这个读者是谁并不明确。如果失去了意念中的读者,不论文章写得好还是不好,都绝无成为艺术作品的可能。
回想自己进行作文教学的经历,应该说有不少成功的地方,原来一直以为是自己的写作实践使自己在讲解写作原理时能够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学生,拉近了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或者是自己敢于和学生一起写作的勇气激活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有了模仿的样子。现在静静想来,这些可能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我的很多学生由不喜欢写作到喜欢写作,是我在不知不觉中给了他们写作的动力。
给力一:去功利性。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喜欢拿很多标准要求学生,这些标准主要是从考场作文里总结出来的,是否具有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的功能且不说,单是那么多的规矩和条件就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了。过强的功利性,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表达的乐趣,而把写作当成满足条条框框的填空,创造的成就感丧失殆尽。在教学过程我跟学生说:写作就是把你的感知、感受和感想记录下来,然后适当进行艺术处理,把文章写得有意思、有读头就可以了。不在作文的形式上设定条条框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不在作文的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不在主题上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可以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想法……总之,应该让写作成为一件自由的、少一些功利的事情,只有不为任何具体的阅读者写作,才可能达到为所有人写作的效果。
给力二:做个好读者。如前所述,任何人写作都希望实现写作的价值,而根据杜夫海纳的观点,作品的价值正在于有人阅读。可是,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有一个读者,那就是批阅作文的老师,这样的写作期待达成度是非常低的,如果批阅作文的老师也不能认真的阅读学生的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动性便丧失殆尽。因此,每次批阅学生作文,我都坚持全部精批,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写上边批和总批;总批的评语不写那些大而无当的套话,而是用真诚的、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探讨作文的得失,提出对作文的修改意见,指出类似的作文写作应该如何构思更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总之,作为为数不多的读者,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你的阅读是用心的、真诚的,你的评语是在和他进行有内涵的对话——你是一个懂得他的读者。
给力三:多争取一些读者。事实证明,一篇文章的读者越多,越能激发作者的写作热情。因此在作文讲评时应该尽可能多地朗读或者推荐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在同学中获得更多的读者。当然,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学生的作文都读一遍,但是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渠道让学生的作文得到展示,比如打印粘贴到作文展示区、建立学生作文博客、优秀的作文推荐发表等等。当一个老师致力于把自己学生的作文向外推荐,帮助他争取更多的读者时,作文教学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一半,因为由写作价值得以实现而提供的强大写作动力,足以让他们绞尽脑汁争取把文章写好,而在学生迫切需要时给予的写作指导,才是最有效的。
“只有当作品向意识呈现时,艺术作品才成为了审美对象”,杜夫海纳的这句话不仅让我找到了自己写作的动力所在,也让我找到了如何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持久动力的途径。
2011.3.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