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我很生气

(2011-03-10 00:35:39)
标签:

教育情怀

教育

分类: 教育心得

孩子,我很生气 孩子,我很生气
哦,天哪!

    朋友的孩子眼角有一小片红肿,问朋友怎么回事,他说孩子写作业时磨磨蹭蹭,他用书去拍孩子,不小心打在了脸上。他还说为此心痛了好几天。
    我能理解一个父亲失手后的感受。不过我还想问:如果不是失手打在脸上,而是打在头上,孩子没有留下伤痕,是不是就不再心痛了呢?对于孩子来说,伤痕未必留在身体上,更可怕的是留在心里。回头想想我们的童年,谁能没有被父亲惩罚的疼痛?我问朋友的孩子怎么看待爸爸,孩子说,他是爸爸,有打孩子的权利。对此我不知说什么好,我非常赞赏孩子的宽容态度,但是我相信这个伤痕已经在孩子心里了,虽然事情过去以后已经不再疼痛,但是记忆是无法消肿的。
    在我的记忆里,被父母各打过一次。一次是和侄儿闹别扭,被父亲用手里的一团绳子打破了鼻子,看着父亲抱起他的孙子扬长而去,那种失落就一直一直跟着我。当时最多不过五岁,却牢牢记住以后不能惹侄儿,什么事都要让着他,后来便形成了忍让的习惯。我不能说忍让是不好的品性,但是这种品性的形成过程却让我对忍让总有一种痛楚。母亲打的一次是因为我下河洗澡,被母亲叫上来,追了很远,打了一下屁股,虽然并不痛,但记忆清晰。后来经常做梦溺水,不喜欢下河,也不喜欢下海,游泳的时候,水位一超过胸口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慌。从感情上说,我丝毫没有责怪父母的意思,但当孩子犯了错误而自己准备发脾气时,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当年自己受惩罚时那种忧伤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过失,我时常想,除了发脾气,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有时虽然火气压不住,但是还是不想向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因为这个时候爆发出来的情绪都是消极的,即使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伤害,但总会给他们留下声色俱厉的印象,这对孩子给自己进行形象定位是很不好的。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形象来模仿,不希望当他遇到一些引起他情绪波动的事情时也像父母一样暴跳如雷——情绪塑造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暗示性,谁愿意让自己短暂的情绪产生久远的消极影响呢?
    是啊,情绪的爆发有时是非常突然的,控制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它不像心境那样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正因如此,情绪也有很大的感染性,当我们的情绪喷发出来的时候,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会引发孩子情绪的爆发,造成激烈的对抗。如果说这种对抗仅仅是让做长辈的失去一些颜面,那真是万幸的事,可怕的是孩子以后不再尊重你,甚至也不再畏惧你,因为发脾气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最后底线,顽皮的孩子会很快知道你再也没有别的招数,如黔之驴一样“技止此耳”。从对孩子的长效管理来看,这是很不划算的。
    如果通过情绪的宣泄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还可以理解,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一旦我们被情绪所左右,往往不再用理智去分析问题,会把问题弄得越来越复杂,把许多本来毫无关联的事情全部联系起来,让孩子觉得原来你一直是这样对他不满,那还有什么值得为你努力的呢?破罐子破摔的孩子往往是由这些消极情绪制造出来的。
    一个家庭需要平和的氛围来维系,一个班级更需要心平气和的管理,毕竟师生关系与血缘不同——血缘无可选择,师生关系却是可以重组的。如果老师经常向学生宣泄情绪,会很快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之间又会互相影响,一旦有学生对老师产生消极评价,就会有一批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班级管理就是低效的,甚至是失败的。
    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对学生我一般不用情绪管理,当自己感觉快要被激怒时,大多用语言直接表达我的心态:孩子,我很生气!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孩子的启发,每次他不高兴的时候就会说“我要怄气了”或者“我要哭了”,我觉得这样的表达同样能起到释放情绪的作用,却避免了许多后遗症。
                                                                  2011.3.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担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