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教学与课堂节奏
哦,天哪!
小周老师要代表市参加省级物理优质课评比,选定的课题是初中物理“速度”一节。经过校、区两级“磨课”,问题和活动的设计、课堂模块和流程的安排几乎找不到什么瑕疵,可是试讲下来,总是让人觉得课堂不够舒展,不够大气,找不到应有的韵味和场气。区教研室只好向市教研室求援,市教研室物理教研员周主任亲自前来会诊,让我这个搞语文教研的也参加听课和讨论,为小周老师把把语言关。
大家一起听完课,坐下来,都不说话,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突破口才能让这节课变得更加完美。几分钟过去了,周主任说:“评价、修改一堂课,除了可以从内容处理方面加以剖析以外,还可以从课堂形式方面考虑考虑。王老师研究过美学,你先说说这节课在形式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周主任这句话似乎是在给我进行任务定位,因为对物理教学我是外行,我的任务应该重点放在对课堂形式的分析上,而不是思考如果这节课给我上我应该如何处理。可是,课堂形式的构成要素有很多,我该从什么角度去评析呢?一位老书法家创作时的情景在我眼前时隐时现,腕的旋转,肩的抖动,眉宇随动作的扬或抑,给人一种舞蹈的韵律之美。但是,我无法准确地表述课堂和书法动作之间的关系,只说了一个词语:“节奏……”
这个简单的词语,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小周老师说:“对,节奏,上课的时候我就觉得气顺不过来,课堂一直在往前赶,很多地方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维拓展的空间。”
区物理教研员卞老师接上话题:“课堂节奏确实有问题。比如说,课堂引入部分投影了三张图片,嫦娥二号、刘翔冲刺、猎豹追捕鹿,虽然这三张图片都是指向速度的,但是思维方向只有一个,老师的引语也没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审视速度的导向,切入主题偏慢。”
同学科的其他老师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人说:“老师用大小纸锥演示下落时的速度,选择的高度不够,现象不明显,太快了,学生看不清楚。而且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就立即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似乎让一些同学无从下手。这个地方是难点、疑点、重点重叠的地方,应该让课堂节奏慢下来。”
围绕课堂进程的快慢问题,大家把小周老师的课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小周老师不停地标记着:加快、从简,停顿、稍顿,提示、讨论、个别发言、集体回答、课后思考……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引发了课堂活动的调整,该突出的地方突出了,该淡化的地方进行了淡化,每个人都觉得这样上课应该是张驰有致、疏密相间,形式和内容配合相得益彰。
周主任笑笑说:“这节课讲的就是速度,如果能在课堂节奏上也显出速度的变化,应该是很出彩的。课堂节奏不止速度一个方面,下面再从其它角度分析一下。”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思考方向,我觉得外行也可以给老师以帮助,心理上也渐渐放松了,再次提出建议:“我说一个本节课的优点:从整堂课的安排上看,学生实验部分属于动态操作;而后面由现象到本质,再到公式的形成和单位的换算属于相对静态的推演。——小周老师这节课体现了动静结合的节奏感。”
没想到这个“动静”问题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周主任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大家都提倡课堂教学活动化,不少人产生了误解,以为只要课堂气氛热烈就是一节好课,却忘了活动过后要给学生思考消化和整理思路的时间,还要让课堂静下来。”
围绕“动静”问题,大家再次对小周老师的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有人提出课件的使用和课堂节奏的整合应该重新考虑,认为在提出现象时总是用课件引入过于单调,虽然形式是动的,而学生的思维却进入了相对懈怠的静止状态,可以加入一些学生发言,说说生活中和速度有关的一些现象;还有人提出板书展示部分形式也过于简单,总是由学生回答、老师书写,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表格和板书设计,促进课堂问题的生成,在静的思考中加入动的形式,做到动静相生。
老师们的讨论,促进了我关于“动”与“静”的思考:首先是“动”和“静”的内涵——二者是不是仅仅是学生肢体、课堂活动形式的问题?学生无声无形的积极思维状态和新问题在大脑中的形成过程是“动”的还是“静”的?其次是课堂节奏调节的目的,即让课堂“动”起来和“静”下来的教学意图是什么?再次是教学效果——什么样的问题宜用“动”,什么样的问题宜用“静”?……
正当我的思绪在“动”与“静”中跋涉的时候,周主任开始总结这次活动了:“今天的这次‘磨课’活动效果非常好。虽然大家是为小周老师这节课而来,但讨论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节课的范围,总结出来的课堂节奏问题带有很强的普适性,以后大家在课堂形式的安排上除了要考虑活动与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课堂节奏问题,比如快慢、动静……”周主任声音很响亮,话题让在座的老师不停地小声议论,台上台下形成了强烈的互动。
周主任的话音刚落,我立即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周主任,各位老师,我觉得课堂节奏除了刚才我们讨论过的快慢、动静,还有强弱问题,比如老师讲解时声音的大小、轻重音节的处理、声调的扬抑,还应该包括问题提出的次数和频率、师生互动的强弱、师生情感的浓淡……总之,我觉得课堂节奏是一个很开放的话题,我们可以把各学科,特别是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文学等艺术门类的手法移植过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使课堂不仅仅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还要给他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周主任说:“这个提议很好,大家可以开展一个课堂艺术化问题的系列研讨,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品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说过,‘在一个变化急剧、令人兴奋、也显得浮躁的时代,我们特别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具体地说,从容的是心态、舒缓的是过程、优雅的是整体显现’;他提倡‘慢教育’,强调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为缓慢的,而教育更是要以耐心和从容的态度,来注意学习的细节,并对学生学习的情形,加以了解和指引;他还说‘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亲切的互动,它不是一种赶鸭子上架似的灌输和“赶进度”,而是一种师生从容交流和对事物诠释及经验的分享和创造’。这些观点体现了更加开阔的节奏问题,即教育观念上的节奏,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2011.2.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