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只拙劣的小板凳

(2011-02-21 00:01:40)
标签:

读书心得

教育

分类: 生活絮语

一只拙劣的小板凳 一只拙劣的小板凳
——读胡健先生的《存在与语言》(二)
哦,天哪!

    有个故事讲的是爱因斯坦小学时期的的事情。一次手工课上,老师指着爱因斯坦用泥捏的小板凳嘲笑着问:“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你的作品更丑的板凳吗?”爱因斯坦说:“有。”并且拿出另外两个更丑陋的小板凳出来,说:“这是我之前做出来的。”对这个故事的内涵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挖掘,比如说教师对后进生的冷漠、爱因斯坦的不懈努力、如何评价学生,等等。
    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而是想讨论一下对于“美”的困惑,以及这些困惑对于理解教育的意义。
    胡健先生在《存在与语言》中给我们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要去探究什么是‘艺术’,我们就会发现‘艺术’其实并没有一种共同的性质,有的只是某些相似的因素罢了。”而韦兹则更加明确地提出“艺术是不可以定义的”。从感觉上讲,我以为这些说法是对的,因为任何东西都有其临界状态,或者说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的交叉区域,比如诗歌和散文之间的“辞”和“赋”,究竟是诗歌还是散文?可是,从理性角度去分析,又觉得这句话有不可知论的倾向,因为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对其本质特征的把握,如果我们对艺术无法提炼出它的本质特征,那么应该如何去界定它的类属呢?尽管韦兹将概念分为开放性概念和封闭性概念,也还是无法解释这样的矛盾,即“类概念”和“亚概念”的相对性。例如,我们可以把“艺术”界定为类概念,而小说、绘画、戏剧属于亚概念,那么在“小说”这个系统内部,“小说”则应该属于类概念,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则属于亚概念……依此类推,我可以发现,这样的界定便毫无意义了。
    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因为它涉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艺术、如何理解美。我以为,艺术区别于非艺术,正是因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在于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产物可以称为“作品”,而非艺术制作的出发点则在于实用价值,其产物可以称为“产品”。当然二者之间肯定有交叉区域,即“作品”的创作也会有功利的成分,而“产品”中也可能蕴含着美的成分,更何况今天还有“亚艺术”这个概念呢,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它是不是具有美感,而在于生产的目的指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美”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因为“美”在于发现,不同的人发现能力不同,必然对同一个事物作出不同的评价,比如爱因斯坦和他的老师对那只小板凳的感受就不一样。如果这种对美的感悟的差异的确存在,我们就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都能发现某一事物包含的美的因素(可简称为美素,就是事物中可以激发人美感的因素;而美感则是人对美素的感受)。把这个认识移植到学生观上,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能以欣赏的心态对待所有的学生,就有些强人所难了,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对某些学生存有偏爱。
    我不知道,经过爱因斯坦的提示,那位老师是不是也能发现爱因斯坦交上去的手工板凳包含着美素,如果他发现了,那就说明美感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加以改变的。这些手段可能是别人的提示,也可能是主体的心情变化造成的,当然还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了新的发现,总之,事物包含的美素应该是恒定的,而美感则是不断发展的。把这个认识移植到教学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老师的教导,学生对艺术、科学、世界的感受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如果我们让学生获得某种适合欣赏的心境,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将来可能喜欢——一句话,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学生会逐渐发现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相信“教育的基础在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也必须树立“教育是一个美丽的期待”这样积极的教育信念。有了这样的观念,教育者才可能充满信心,才可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是是非非。
    既然我们接受了美的模糊性、发展性特征,那么美的相对性或者叫美感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这里包括不同物品给人的美感不同,同一个物品给不同的人的美感不同,同一个人的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我们对待艺术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对待人更应该如此,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予以尊重,相信在这方面不够好的学生在其它方面可能是好的,目前表现一般的学生将来可能有大的发展,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学生的评价可能差别很大,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学生持有的不同心态造成的。相信能够激发美感的美素一直存在,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给学生一份期待,也是给自己一份信心,美感便会在美丽的期待中产生。这或许就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别样理解吧。
    比之于其它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充满喜悦,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僵死的机器,而是一直处于变化中的人,而这种变化让我们充满了期待,有了期待的生活便充满希望和情趣。当我们看到前面更加拙劣的两只小板凳,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第三只小板凳感到欣喜吗?
                                                             2011.2.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