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那座山
哦,天哪!
那次在太行山脉穿行,被太行山赤裸的山形所震撼,陡峭的崖壁,嶙峋的垒石,绵延不断的山只有很少的植被。有时从两座山峰间穿过,仿佛是一座山被劈成了两瓣,巨大的招檐让人不敢久留;有时远远地望去,一条条山脊像从主峰流淌下来的洪水突然被凝固下来,整齐地排列在山的衣襟上;有时穿越山洞,你不仅惊叹人们是如何穿透这么大一座山,更诧异古人是如何在没有隧道的情况下翻越绵绵群山……在山的面前,人会显得特别渺小,会突然想放弃苦苦追求的一切东西。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里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
但是吴均看到的是南方的山,是一种秀美。太行山则是一种壮美,还带着扑面的野性。忘返是不会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得了壮美,就像母亲人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热爱的理由,而父亲就不一定,何况还是一位贫穷而严厉的父亲——欣赏这个东西是最没有道理的,因而也最勉强不得。车上有不少人在打牌,还有人在打瞌睡。我把脸紧紧地贴在窗玻上,贪婪地搜索着不断向后飞去的每一道山梁,一种去而不再的失落牢牢地攫住了心魂。
前两天在电视里突然看到了山的风景片,忍不住叫出来:这一定是太行山!家里人笑我:你不过是匆匆一见,哪里就能断定那是太行山?果然,后面解说就是太行山,而且解释了为什么会分成三个台层,为什么会有三道植被圈。这些都是专家考定出来的。其实不需要专家考证,在穿越的时候从那层层叠叠的山石上,我已经知道它属于沉积岩,知道它每一层岩石的质地和密度不同,要不怎么会如此陡峭呢。然而,看到它熟悉的身影,心里还是忍不住一阵激动,仿佛和它是曾经失散的老友。
其实我的生活里是不缺少山的。家乡这些由古代岛屿演变而来的山不算,至少我在闽浙一代翠绿的山里钻过好多年,在高原九寨的湖边也仰望过插着经幡的荒山,黄山、峨嵋等有名的山也去过一些。可是太行山和它们都不一样,那些山或者能给人带来物产,或者能给人寄托灵魂,或者能让人感到精神的愉悦,太行山能给人什么?是一种求无可求的寂然吧——当年的愚公想要挖掉的两座山里就有它。或许正是这种无所施予的泰然,才最能征服人,而不是被人征服。
登恒山的时间很短,而且被众多所谓的景点充塞了那点宝贵的时间。下山时我说:用一个多小时走过北岳,太潦草了。是太潦草了,至今回忆起来不过是让人大气不敢畅出的盘山公路,是迎着夕阳的崖壁上的两个大字“悟道”,是缆车跨越狭谷上空时的颤栗,是几间不成规模的道观或者庙宇。然而至今有一个画面无法忘却。当车子驶出谷口时,天已经完全黑了,蓦然回首,一块明净的月亮正高高地悬在谷口中央,那么小却又那么亮,似乎是上苍为游人打开的一面小镜子。在这缕月光的反衬下,两边的山崖黝黑而森然,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黑漆漆的轮廓,刚刚走过的路、刚刚游过的悬空寺、刚刚用目光探寻过的山洞和怪石都不见了,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慑在山间涌动:大山原来是可以藏得住任何东西的啊!这看似虚空的黑暗里,隐藏着自然与人类的伟力。
黑暗是最丰富的色彩,沉默是最震聋发聩的大音——多么开阔的胸襟啊,就在那一瞬间让你懂得山的气魄,畏惧、祈求、惊叹、折服、忧伤……人类在这座山里流露过的种种情绪,大山用它黑色的披风轻轻地就将其遮掩,让你坦坦然、昂昂然地回到现实中去,回到灯火辉煌里去,一切孤寂由山独自守着。
山在面前是障碍,是困难,是你征服的欲望,只有下得山来,心气平和地回首一望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山。
2010.12.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