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和故宫
哦,天哪!
朋友的电话又让我想起了土楼。也许我的心绪就一直留在南方的土楼门前了吧,那是我在南方几年生活的一个标点。当初去南方就有人问我:你在家乡很好啊,怎么要跑到这里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随口说:为了来看土楼。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确实出于对土楼的好奇——那是一套很普通的邮票引起的,那套邮票叫“中国民居”,其中一元面值的就是福建民居土楼。人怎么可以建成中空的圆形楼群?一个村庄几百口人怎么会平平静静地住在一座门窗相连相对的楼里?那枚小小的邮票让我对土楼充满了好奇。
生活了三年,结识了不少在土楼里生活过的朋友,可是却没有去看土楼,只听了许多关于土楼的故事。要离开那里了,朋友问,还有什么心事未了?应该说未了的心事还有不少,可是当你没有更多选择的时候,你才会猛然想起初衷,于是我说:我还没有去看土楼。
几个好朋友驾车几百里带我去看土楼,还在土楼前的一棵大榕树下吃了一餐午饭,淋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从此,我对南方的记忆就停止在圆形的土楼门前了。
现在的土楼已经不再承担几百年前建造时的防御任务了,它们已经成为历史文物,成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熟人,想看土楼需要买票。
但土楼给我的感觉毕竟与其它文物不同,它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仍然还是很多客家人的居所。熙熙攘攘的游客与客家人并肩走在窄窄的木质楼梯上,一同探视大门里边石头垒成的水井,一同用手抚摸那厚实的土墙……不同的是,他们是在生活,而游客是在观赏。换句话说,客家人并没有因为游客成群而把他们的住所腾出来作为纯粹的游览景点,他们只是把游客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楼门不再关闭,多了些商业气息,但是如果你轻轻走进某家厨房,依然会有人招呼你:进来吧,随便看。然后向你介绍锅灶为什么要这样建,灶头祭的是什么神灵,客家人爱吃什么饭……土楼还活着,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还是这几位朋友,在去土楼的前一年一起到北京玩了一趟,玩了长城、香山、北海,当然,也去了故宫。
说实话,第一次进故宫的人如果不产生震撼,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毕竟那里曾经生活着一群古灵精怪的人,毕竟为了防刺杀那里造了十几米深的青砖地,毕竟为了生活得更有皇家风范那里聚集了天下众多的奇珍异宝……然而如今那青砖的缝隙里已经长出了杂草,那金色的龙椅已经黯淡了光泽,那肃杀威严的殿与宫外聚集着如蚁一般的游人在吃着随身携带的食物……昔日的威严荡然无存。看了那些女子们勾心斗角、红颜白发的红墙宫殿,看了金銮殿上“建极绥猷”的匾额,看了外观窄小却让人惊心动魄的军机处,看了曾经极尽天尤如今却倍感苍凉的御花园,心里却无论如何也产生不了“如果我也住到这里来”的愿望,反倒有几个人说了一番戏谑而带些轻薄的话。这不需要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来解释,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没有人认为那是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
我不喜欢过多地考证历史,但据简单的推测,不少土楼建筑的年代和故宫差不多,甚至要更早一些。为什么集全国之力建造起来的故宫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土楼却风景依旧呢?表面上看,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故宫已经失去了作为权力中心的地位,而土楼依然是客家人居住的民居;往深处挖掘,故宫象征着任何一种政治和权力都不可能长盛不衰,而土楼则象征着不论朝代如何更替,老百姓的日子还在继续。
我想凡是参观过土楼的人,如果说送一宅给哪位游客住,很多人会欣然接受;可是如果说让哪位游客到故宫里住几天,恐怕愿意接受的人就不多了——毕竟人们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不是红极一时的权势,故宫已经是死掉的历史了。
也许若干年后,土楼终因粘土、米汁、红糖失去效力而风化成尘,而故宫依然因其优质的建材、后人的维护而存在,但是土楼里飘荡出来的饭菜香味会始终萦绕在苍翠的山林间,土楼里繁衍出来的子孙后代依然会记得祖先曾经饱受磨难而塑造出来的包容、乐观、不屈的精神。那些帝王将相们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宏伟的建筑,互相倾轧的荒唐,称奴称婢的屈辱,如此而已。——当耀眼的光环消失以后,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才会显露无遗。
2010.10.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