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哦,天哪!
有些教师慨叹:教材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而一旦面对具体的学生,就变得不简单了。这句话道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即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不对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曹建召先生在《论语文知识及其生产方式》(《语文教学通讯》2010.10)一文中指出:知识生产者的视角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知识的取舍,不同历史阶段的进入到教育决策层的教育研究者的经历、知识背景都会影响到知识的构成。换句话说,教学内容是经过知识生产者(如教师)加工过的教材内容。曹先生从教育决策层角度着眼只说到“取舍”,而从教育传播者层面看,还有增添、活化等更为复杂的知识处理过程。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开头提到的那句感慨了:简单的教材知识面对具体的学生之所以变得不简单,不是知识变得不简单,而是对教材知识的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曾经听过一节小学数学课,讲的是面积问题。仅仅为了让学生感受“面积”这个概念,老师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先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长和宽,又让学生做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再在地上画一个1平方米的方框让学生站进去,看看1平方米能站多少人。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过程,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通过测量、制作、体验,从而感知“面积”是个什么东西。如果用初中知识来解决,只要一个求面积的公式就可以了,而面对初次接触“面积”概念的小学生,教师必须进行复杂的转化工作。
有一位北师大毕业的物理专业的高材生,由于某种原因到中学来教高一,本以为他会举重若轻,把物理教得透彻而灵活,而事实上,教了不到一学期,他就受到所带班级学生的反对,进而家长也来抗议。学校组织行家去听课,才发现由于他对物理知识掌握得高深,一道高一物理题,他几乎是在列出已知条件的同时就看到了结果,中间的推演过程简略到学生无法理解的程度,也就是说他不能把教材知识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知识。经过几次调整,效果依然不明显。对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物理老师,学校几乎没有办法给他下结论。后来他被一所基础更好的学校调去教高三,却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可见对“具体的学生”的分析与贴近,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依据。
不同的学科,这个转化过程以及转化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这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因素导致的,还要由学科思想、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来决定。当一个学科自身有着明显的理论体系时,这个学科由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相对容易一些,一般只须对教材知识进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抽象为具体的活化即可;而当一个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比较松散、零乱的时候,其转化难度则相对较大。
近年来饱受责难的语文学科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曾经指引语文教学很多年,可是时至今日,我们不能不问:这个例子在说明什么?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我们要给学生揭示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像某道数学例题是为了验证全等公式、某道地理例题是为了说明工业区分布原理。曹建召先生在文章中分析说,“显性的语文知识归纳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和听说知识”。那么,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按照这个知识框架来加以处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比如现在教材里的很多文章就不具备文学性,甚至语言的示范性也不具备,那么,教师势必还要对教材内容作出取舍;就算我们取了某篇课文的阅读知识,可是阅读本身有没有一个序列?这篇课文在这个序列里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依然不好回答。所以,讨论了这么多年,语文课人人能听,人人会评,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这样教一定能教好语文”,就算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特级教师,也未必有这样的勇气,因为语文本身太过芜杂零乱。
这样说来,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便自然显露出来了,主要是教学内容的不明确性、语文教学的随意性造成的。这些责任当然不能归咎于一线语文教师,因为教材的编排就没有确定的序列,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人告诉语文教师哪一课该教什么。所以,语文评课时经常要纠缠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而这又是没有标准的问题。
语文教学还在人们的责难中进行着,那么,目前确定某篇课文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试卷,高考中考考什么,教学内容就从教材里挖掘什么,虽然有人批评“考什么教什么”是伪语文,但毕竟还是个依据。二是分析学生将来需要哪些语文知识,即所谓学科对人才的支撑,所谓从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看似合理的标准,实际是很难把握的——谁能知道学生将来需要什么呢?如果他将来做行政工作,可能需要公文写作知识;如果他将来做历史研究工作,可能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有帮助;如果他将来做律师,可能合同、法律文书更加重要些;如果他将来做个小商贩,可能讨价还价的语言能力更为必要……有人也知道这东西很难统一,于是概括出“听说读写”四字真言来指导语文教学,似乎也显得太过空泛——英语教学不要以此为标准吗?其它学科教学中不包含这四大能力的培养要素吗?语文学科自身的开放性,反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模糊性,这是所有语文知识生产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难题。
最近有不少专家在讨论语文教学内容这个问题,或许有一天能够讨论清楚,使教材和课程标准更加明确,那样,语文教师在将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时,就不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语文教学可能会进入高效的快车道。
2010.10.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