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宽容一条出路
哦,天哪!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人相处,虽然也有些概念,诸如做人要宽厚诚实啊、与人为善啊、学会吃亏啊等等,但概念毕竟是概念,与现实的距离还有十万八千里呢。看到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分配以后小心谨慎、唯唯诺诺的憨态,回想当初自己傻傻的样子,心里不由生出许多怜惜,觉得“傻得可爱”这句话并非贬义,也并非在这个世上无处落脚。
真正体会到与人相处的一些道理,是毕业好几年以后。一位大学同学来访,一起聊大天,同学说:和人相处,我是会给人家台阶下的。不过,如果我把台阶搭好了,你死活不肯下来,那我只好把台阶拿走。我不知道这句话在同学的心里依旧是一次理论探讨还是有真实的体验,反正当时对我震动挺大的,心想,待人宽容这本身就很不容易,学会接纳别人的宽容同样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同样需要胸怀和眼界,需要善良与圆融。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在呼唤宽容,希望能够接纳别人的优点,也包容别人的不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涵养。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心理落差,即宽容别人的前提是别人有了过失,而自己则高高在上,仿佛上帝对他的子民说:起来吧,我宽恕了你的罪过!这就难怪有些人你宽容了他,他却并不买你的账,反而变本加厉,直弄得你火冒三丈,和他进行一番刀枪齐鸣的理论,最后还要到处去表白:这小子真不是东西,不识好歹!其实他不是不接受你的宽容,而是不能接受你施予宽容时的那种优越感。可见,要想让宽容畅通无阻地在人与人之间流动,施予宽容者还必须放下高傲的心理姿态,让对方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大人不记小人过”式的施舍。
当我们冒犯了别人而别人不予理睬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想:什么了不起的,我又不是故意的,犯得着摆出一副高姿态的嘴脸嘛!似乎自己的人格没有问题,不过是一时不小心而已,于是用这样的心理来平衡人格上受到的挫伤。如果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不论是有意伤害还是无意冒犯,难道不都是人格上存在着缺陷吗?公交车上无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是行为,如果连歉意都不表示,这就是人格缺陷。如果人家很宽厚地对你笑笑,难道你不觉得人格受到了鞭策?难道你不觉得这种鞭策是理所应当、咎由自取?如果受到宽容的人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自我,宽容便有了出路。事实上,不少人不是这样理解的,他觉得踩脚这事儿本身就不怪他,车子太拥挤嘛,所以他不需要别人的宽容,如果别人硬要宽容,他便觉得你是找他麻烦。“得理不饶人,无理赖三分”就是这种人的画像,这种人从来不懂得宽容别人,当然也就容不得别人对他的宽容。
由此可见,我们光是呼唤宽容是不够的,还要呼唤善意地对待他人的宽容,因为任何一种交往方式都涉及社会背景、民族心理、风俗人情等等文化内涵,就像中国人说“谢谢”往往表示接受,而很多国家人说“谢谢”是表示拒绝一样。要想让人们学会宽容,先要让人学会“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原则,不论面对什么人——哪怕是个囚犯或者乞丐,也要懂得尊重人家的人格,这是施予宽容的大前提;同样,要想让人们学会接受宽容,也必须先学会对自我人格随时进行反思,不能把什么都表面化为无意的行为,要懂得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刻的人格背景。只有这样,人们在宽容或者被宽容时,才能心平气和,才能给宽容留下自由的通道。
我曾说过“给予是一种美德,善意的接受同样是一种美德”,把这句话移用到宽容上来,可说“宽容是一种气度,善意的接受宽容同样是一种气度”。
2010.9.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