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出蜗壳

(2010-08-20 01:18:15)
标签:

感悟生活

文化

分类: 生活絮语

走出蜗壳 走出蜗壳
哦,天哪!

    工作调整了,根据上面的要求应该尽快到位开展工作,可是总是迟迟不愿到新岗位上,每天也去上班,却不自觉地到原来的办公桌前坐下,拿出书来静静地读。看到原来的同事在忙忙碌碌地打电话,联系事情,又感到自己无所事事实在不像话。这个工作几年前做过,用朋友们的话说是驾轻就熟,这一点连我自己都不担心;换岗位、换地方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为什么心情一点都不轻松呢?难道仅仅是依恋着现在的环境和朋友?
    读完我老师的《淮安文化与城市建设》,又把《连云港文化论》拿来读,渐渐明白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心理、文化个性、文化归依,于是有一句话一直横在心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最后竟然形成了这样一个句子,“到与自己相融的文化里去,人才会觉得心安”。我也说不清这句话是不是准确地表达了我目前的心境,但却让我明白了一个现象,就是原来自己是一直像蜗牛一样躲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壳里的,所以虽然背得很沉重、很累,却很心安,而现在又要换一个新壳了,不知道这个新壳是否能够与自己柔软的身体吻合,所以迟迟不肯走出旧壳。——这个壳便是“文化”,一种生活空间、人际关系、工作氛围,应该还包括心理感受。
    几年前从公办单位逃向民办单位,很多朋友来劝我,我却毫无顾忌和犹豫,事后想:我哪来的这种勇气?也许就是觉得背在身上的那个壳让我太累了吧,迫切想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爬行的壳,让自己走得快一点。再后来一个人只身走向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异乡,也没有一点恐惧,因为身上已经不再有壳,一种渴望被接纳的心理超过了我对陌生环境的畏惧。
    在异乡的几年,虽然并非平坦自如,但是异乡那种不同以往的气息、那种没有任何背景的轻松让我感到非常自由,我可以到任何一个壳里试试,也可以轻易地丢下不合适的壳。当时身边很多朋友都过得很沉重,甚至很压抑,我一直不明白个中原委,现在明白了,那时身边到处爬行着的,竟是一群无壳的蜗牛,柔软,光滑,互相没有伤害和倾轧,有时甚至是相濡以沫,但谁都没有归属感,都找不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居所。和好朋友聊天,他总是说他的武夷山水多么秀美,而我总是讲我的大海如何宽阔。回头看看当时写的一些文字,竟然有很多篇幅是放在东北雪原上的——那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自然环境并不很适合生存,但对单纯的童年生活的回忆让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但那里已经不再有我的家,父母的气息已经在寒冷的北风里消散,那片黑色的土地只能承载我曾经幼小的记忆。
    回到家乡以后,心里似乎应该安定了,可是不行,很长时间感到了一种滞重与沉闷,我几乎把所有的心情都投放在从异乡带回的凤凰树种上——一年一年地试种,一次一次地给身边的人讲凤凰花,还把凤凰树种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愿意听我倾诉凤凰花的小朋友和大朋友。我知道自己很孤独,可是我却搞不懂为何孤独,也无法准确地表达我的孤独。在一次很严肃的民主生活会上,我很激动地说:我无法忍受身边一种意识上的土气!同事都很诧异:这个人怎么会这样激动?怎么会用“意识上的土气”来概括对家乡的感受?如果是现在,是看了我老师的书以后,我可能会比较准确地说出我的心态: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身上那种浓重的地方文化气息和心理惰性让我觉得很压抑,很无聊。——毕竟,我曾经走出过蜗壳,呼吸过清新自由的空气,而身边很多人身上都还心甘情愿地背着重重的壳。
    人的一生究竟在找寻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谁与我同醉,相聚年年岁岁”,“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随手抓来古人今人的倾诉,你都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不论是寻求治国方略、知音爱人、自由淡泊、经济名利、家庭乡情,还是模模糊糊的什么理想蓝天,其实都是在寻找一个适心的蜗壳,说得再具体一些,就是一种文化的归依——这一颗像蜗牛一样柔软的心究竟放在哪里好呢?有哪一种文化没有其可以依托的因子?又有哪一种文化没有其难以忍受的缺憾?钻进壳里嫌重,放下壳子怕痛,于是所有的心都在背叛着自己,用漂泊来折磨自己,麻醉自己,同时也用漂泊来安慰自己,直到干枯在某一个壳里。
                                                            2010.8.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边的月牙儿
后一篇:秋意淡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