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爷们儿
哦,天哪!
当初决定写这个题目以后就后悔了,因为自己对北京爷们儿的了解太表面化、太狭窄,更主要的是这个概念不好确定,“北京爷们儿”,是在北京的爷们儿、生活在北京的爷们儿,还是出生在北京的爷们儿?但是这个决定不是源自心血来潮,而是多次到北京产生的强烈感受,所以还是想把它写出来。好在北京爷们儿似乎不会太在意这些,他们说:谁是北京人儿?往上数三四代,都他妈农民!我太爷爷就是从西北牵骆驼在北城根儿底下落的户。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别一个个装孙子!我想,说这话的人本身就具有北京爷们儿的气质,豪放大气,不装腔作势,这一点和上海人反差非常鲜明。
上海人的自我意识很强,北京人在他们眼里也是“乡下人”,但这不能说明北京人的自我意识不强,北京爷们儿说:北京什么地儿?首都啊!国内国外一天到晚儿来多少人,不注意形象能成嘛!上海一位的哥曾经对我们说:都是你们这些乡下人,仗着读点书,跑来把我们饭碗抢了去,害得我只好开的士!相比之下,北京人的淳朴铸就了他们包容的性格,而上海人的精明却酿造了他们排外的意识。比如说乘公交车吧,上海人对外地人的站姿都会挑剔,说你不会站,车子启动和停止的时候碰到他了;而北京人则会主动让点地方给你,让你抓牢站稳。应该说这两个大都会居民的眼界都是开阔的,但北京人侧重政治,而上海人更看重经济,这是两个都市的历史造就的。
上海话不太好懂,真正的北京土话也不是那么容易搞明白的。但是上海人听到外地口音,哪怕你讲的是标准的普通话,也会从骨子里瞧不上眼前,打听个路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最好打辆的士带路;而北京人会接纳各种方言,你从车窗探出头来问:哥们儿,到地坛医院怎么走?他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告诉你大致方向,到哪个出口下线,最后还不忘叮嘱一句:下了西三环您再打听一下吧。仿佛所有人都和他一样爱给人指路。到上海找一个地方很让人发愁,而在北京你可以纵横驰骋,绝对不会迷路。当然这也和城市布局有关,上海的路什么方向都有,让你搞不清东南西北,而北京的主要道路都东西南北方方正正的。
外出打车,最担心的就是司机故意绕道。据一位朋友说,一次从上海火车站出来,要去一个什么宾馆,的士拉着转了一大圈,下车抬头一看,火车站就在斜对面,责问的哥,的哥说:老土啊,你!不知道上海是单行道啊,不绕圈圈怎么过得来!在北京几次打车去同一个地方,走的路虽然有些差别,但票价都差不多。收费的时候还要告诉你:多收您一块钱,燃油附加税,别误会了。地坛医院新址在东五环外,司机也不太熟悉路,人家干脆不拉你,说:那地儿没去过,怕拉您走冤枉路。您找别的车成吗?前年和一群同事去北京玩,找大部队的时候我想打车,师傅说:去北海北门哪?坐公交得了,就三站路,省得费钱。
上海的医院没去过,不知道情况如何。就在我家乡,做个老年人白内障,一只眼睛就要五千,两只眼睛得分两次做。这次到北京给孩子矫正斜视,两只眼睛三条眼肌,连路费、打车、吃饭、住宿、就医七七八八都算上,也不过七千多元。在同仁医院给孩子做检查的时候,见到一位女士矫正视力后去复查,医生说效果很好,女士问什么时候再来,那位年轻的刘博士很爽快地说:您这眼睛不用来了,不会有问题了。把那位女士乐坏了。是啊,很少有医生会对患者说这样的话,再为患者考虑,也得说如果您不放心什么什么时候再来一趟。我的孩子手术过后一共挂了六小瓶水,就是消炎的头孢,临走的时候去征求医嘱,医生说:手术成功,不忌任何食物。复查的时候不用到北京来,在当地医院复查就成,查什么如果不清楚可以打电话给我,我跟医生说。不敢想象,在我们这里,孩子从手术室出来身上不知要挂多少瓶子,治个感冒不挂三五天水花个几百块钱你就别想治好。当然,这可能是医术水平问题,但治感冒肯定是医德问题。说忘了,同仁的刘博士是位北京爷们儿,地坛的孙博士是位女士,把她也给算“北京爷们儿”里头不太合适,不过也没关系,其实我想说的就是那种豪爽劲儿,那种敢做敢为、有话说在明处的德行。
得,北京爷们儿好说的东西多着呢,不过我不能跟那几位的哥一样聊起来就没完。当然,我也不是想说北京人什么都好,也有黑车想宰我们没宰成的事儿,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我想说的是,在经济大潮冲击得大多数人都昏头胀脑的社会背景下,北京这座大都会还能保持这种宽厚、正直、朴素的品质,是许多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好好汲取的。
2010.8.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