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落的花瓣
哦,天哪!
曾经看到一些孩子在对某件事情无法作出决定的时候,采用剥花瓣的方式决定,比如说想决定今天去不去海边玩,大概很想去而心里又有其他牵绊,只好把这个决定交给一朵花来主宰。去海边,不去海边,去海边,不去海边……每撕下一个花瓣就念叨一句,最后剩下的那一瓣如果是“去海边”那就去,如果是“不去海边”那就不去。这样的游戏让人觉得天真烂漫:既然自己无法决定一件事,就让一朵花来决定,在孩子心里是很公道的。可是作为成年人都知道,决定做还是不做这件事实际就是花瓣的奇偶问题,一万片花瓣和两片是一样的,一万零一片和一片的结果肯定相同。但孩子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花瓣越多就越公平。
有一首闽南民歌曾经唱遍中华大地,叫做《爱拼才会赢》,其中最经典的歌词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似乎在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努力靠打拼来改变命运。我想问一句:假如这种三七开真的成立,那么哪三分是天注定,哪七分可以靠打拼呢?如果不把具体内容界定下来,我们遇到失败就可以说“这是上天注定的”,最终可以归入打拼的内容就越来越少、几近于零了。
还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到饭店吃饭,先吃了四个烧饼,觉得肚子不饱,又要了第五个,吃下去以后就饱了。付账的时候他只肯付一个烧饼的钱,理由是只有最后一个烧饼让他吃饱了,前四个烧饼是店家的欺诈行为。这个故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谁都看得明白,但又有多少人不犯类似的错误呢?冰心老人有一首小诗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那个剥花瓣的孩子剥去的究竟什么?就是一片片已经失去生命的花瓣吗?那是一个孩子内心的斗争过程,他的希望却是把靠打拼的“七分”剥光,而只留下天注定的“三分”。如果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开头赋予的第一句如果是“不去海边”,结果就完全相反了。
生活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靠数学来计算的,但数学中的一些原理却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一些纠结不清的问题。我以为,在人的前半生,用的大多是加法法则,即不断地追求丰富,知道的越多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而到人的后半生则适宜用减法法则,即丢弃得越多越接近生命的本质。如果一个白发苍苍、牙齿脱落的老人还在为你讲如何钻营逢迎才能获得名誉和地位,讲如何投机算计才能得到财富与利益,你是否会感到他不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而像一个尚未成熟的小人?不为别的,只为他还不知道去探询人生的真谛,他还在执着于一片片多余的花瓣,事实上这些艳丽的花瓣早就该随着一场场风雨飘零,余下的才是生命的本真内涵。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中说:“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我以为这才是做人的境界,尘世中的桑麻关乎生计,那就只说说桑麻吧,与此无关的事情自有后来者去说是论非,何必再去说什么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呢?时常在一些婚宴或者生日宴会上遇到以前的一些老领导,见面无非说说一日三餐、儿女婆媳,至于当年驰骋的疆场,已经被忘在尘嚣之外了。于是心有所悟,和他们喝得不亦乐乎。
说到这里,眼前浮现出一幅图景:几个老头儿躲在路边的阴凉里打牌,为一张什么牌争得面红耳赤;边上是他们带来的孙子、孙女,拿着花朵在一瓣一瓣地剥着:爷爷输,爷爷赢,爷爷输,爷爷赢……
2010.8.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