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
哦,天哪!
父亲为了训练儿子的胆量,先把一块木板放在地上,让儿子在上面跑来跑去。儿子说从木板上跑无所谓以后,父亲带着儿子进山了,把木板搭在一道深不见底的山涧上,让儿子走过去,儿子却不敢走了。父亲说:有什么好怕的呢?还是你原来跑来跑去的那块木板啊,怎么就不敢走了呢?虽然这样说,儿子依然不敢走过去。后来儿子想想也是,不还是那块木板吗?父亲架在凳子上我都能走过去,现在怕从何来?于是眼睛不看山涧,又从木板上从容走了过去,或者说从悬崖绝壁上走了过去。谁都知道,木板还是那块木板,变化的不是木板,而是木板所处的环境。同样一块木板,放到不同的环境里给人的感觉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是环境给木板增加了新的附加值。
还有一块木板是大家都熟悉的,就是一只木桶上最短的那一块。一只木桶是由十几块木板围成的,可是最终的容量却被其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这是一个事实,却也是让人不好接受的一个事实:那么多木板都在努力,最后竟然让一块木板决定了整体实力,这难道不让人感到惊讶吗?反过来,如果十几块木板一样高,而其中一块木板高一些,这高一些的木板却丝毫改变不了木桶的容量,是不是同样让人感到郁闷?其实木板本来没有过错,是人把它放到了不同的位置,于是它只好承担相应的责任,没有人愿意为那块短木板承担什么,也没有人愿意为那块长一些的木板叫屈。
人世间的事情看上去挺复杂,实际考量起来,也不过就像几块木板一样,在不同的环境里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某一个团队里承担着各自的责任。至于木板觉得自己是一块什么样的材料,那是它自己的事,没有人会在意它的感受。话说回来,如果脱离具体的环境,脱离赖以成为器具的团队,一块孤伶伶的木板就算再长再宽,又能有多大作用呢?
现代管理学讲究最优化配置,这是理想化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木板本身,而是木板究竟在平地上,还是在悬崖上;决定一块木板是不是应该放在一堆木板中构成一只木桶,也不是这块木板在这一堆木板中的特征,而是拿这块木板来做木桶是谁作的决定。假如你是一块木板,你能不正视这样的现实吗?你在一只木桶上高高竖立着,你觉得自己也可以搭在悬崖上让人从这边过到另一边吗?你能说让你充当木桶的一部分受了委屈吗?我以为没必要,只要知道自己是一块比较长的木板就足够了;叫得多了,自然会有木匠来把你锯短,让你和其它木板一样长,共同构成一只完美的木桶。
2010.8.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