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导图
哦,天哪!
三、文章中的变与不变
不少同学的作文写得很散,写人叙事笔墨不集中,人物性格特征不突出,主题不够鲜明,似乎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透,有人概括说,学生写出来的“我的妈妈”可以是张三的妈妈,也可以是李四的妈妈,或者说张三的妈妈和李四的妈妈没有什么区别。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的主题本身就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就是没掌握文章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所谓“不变”,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作者要着力打造的,要保持稳定;所谓“变”,就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设计的各种背景,这是为多方面、多角度凸显人物个性特征服务的,不能过于单一,否则人物就显得过于扁平,缺乏个性和神采。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你想突出某个人物“阳光”这个性格特点,就不能总是写他遇到困难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还要写他没遇到困难时的表现;就算以困难作为刻画人物的背景,也还要考虑困难的性质的多样性,考虑困难产生、发展、解决过程中人物的表现。这里“阳光心态”是文章要表现的核心内容,要保持稳定,即“不变”;而各种困难则是为了突出这一性格特征所设置的背景,就不能过于单一,也就是要有变化。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写作课上老师让我们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要求个性鲜明。我写的是一位爱唱歌的同学,写他起床时唱歌、刷牙时唱歌、打饭时唱歌、往教室走的路上唱歌,写他高兴的时候唱快乐的歌、遇到挫折时候唱忧伤的歌。老师在课堂上对我的习作大加表扬。后来对写作的理解渐渐成熟,自己发现写得挺累赘的,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我认准了人物的某一方面性格特点,并通过不断变换背景的方式加以突出,其它的内容一律从简甚至从略。其实就是运用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关于“不变”,在主题的确定部分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下面主要说说可“变”的要素。
首先明确一下什么可以变。简单地说,只要和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有关而又不是主题的内容都是可变的,比如季节、天气、时间、空间、自然环境、社会背景,人的年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可变因素进行概括归类,凡是按照时间序列变化的,我们将其称为纵向发展;凡是按照空间序列变化的,我们可以称为横向联系。其实所有写人叙事类文章都是沿着这两个方向延伸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把握文章展开的方向了,一般来说,文章先是沿横向进行拓展,然后再沿纵向进行挖掘,横向是为了表现宽度,纵向是为了突出深度。
鲁迅先生的《祝福》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运用,而且展开的方向也是先横后纵的。他在文章的开头极力地铺叙“不变”的要素:四叔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鲁镇的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鲁镇祝福的仪式更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多角度展开这些不变的要素,正是为了突出祥林嫂变化之大——这是横向的。作者写完这些以后,把笔锋一转,回忆祥林嫂前两次到鲁镇外貌和语言上的“变”和“不变”,以此来表现封建礼教通过各种渠道对她精神上的打击。从总体上来看,祥林嫂一直是在变化着的,这些变化反映了她面对封建礼教所作的挣扎,而表现封建礼教对她的戗害则是文章的主题,是始终不变的。
其次说一说如何变。前面讲变的元素时已经说了变的方向,主要有时间上的纵向发展和空间上的横向联系。下面再说说变的原则:第一,不论是运用“变”还是“不变”,都必须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紧紧围绕“不变”的要素而运用“变”的方法,不能为了变化而变化。第二,运用“变”的时候角度要清晰,每一个变化的内容是什么要心中有数,不能写着写着写偏题,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第三,“变”和“不变”都是相对的,“变”的背景是相对于稳定的主题来说的,有时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也可以用稳定的背景来突出变化着的人物;而文章的主题也是随着情节的展开在不断深化。第四,初学写作阶段,变的要素不要太多,一般有三到四个就足够了,待写作技艺成就以后可以适当增加角度,甚至可以把“变”和“不变”融合于一体,像《变色龙》运用的就是狗的身份在变,而人的态度也在变,只有主题是稳定的。
2010.3.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