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哦,天哪!
每次遇到这个成语,不论它用在什么环境里,都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想那处于死亡边缘的两条小鱼多么不容易,为了生存下去,不惜把仅有的一点水分拿出来,彼此沾湿,以延长对方的生命,给对方留下最后一线希望。这个成语,让人想起地震过后楼板下的母子、灾难降临时的夫妻、父母双亡的年幼兄弟、为保存七根火柴而冻死的战士……
平时日日说恩爱,灾难来时各自飞。我以为,最能展现人性的,莫过于面对灾难特别是死亡,一切对人生的思索都应该建立在如何赴死的基础之上,否则便是空洞的、虚假的。桃园结义,当刘关张说出那句俗而又俗的誓言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泪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让友谊、理想以死亡为基石,怎么能不让人为之动容!“来生还做你的妻子”,这是一篇小说里人物的一句话,多少爱慕与留恋、多少过往与梦想,那份生死相依的情感,现在不能等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慢慢聊,便凝结成这句荡气回肠的遗言。记不清小说的题目,也记不清具体的情节,只有生命垂危时妻子对丈夫的这句话,永远也忘不掉。爱的誓言太多就不值钱了,只有可以面对死亡的爱情才令人神往,所以我们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歌颂罗密欧与朱丽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一个人为国奔波,最终却要忍受君主的制裁,还能说出这样慷慨之言,谁能不由衷敬佩!林则徐这首诗不是写来给后人看的,他在发配伊犁以后,不是抛开个人的委屈,带领一方百姓修了泽被后世的“林公渠”吗?一个人勇于面对死亡,面对死亡还能坚守着友情、爱情、爱国之心,他的心胸必然足够开阔,这足够开阔的心胸会让他在一切顺逆之中都找得到安宁和幸福。生命都可以舍弃,那点是非、名利、荣辱还算什么呢?
而死亡只有一次,所以很少有人能够走过死亡再来谈人情冷暖、人心真伪、人性善恶,大部分人也都是在经历了类似死亡的体验之后才会顿悟人生的意义、生活中的诸般形态。既然死亡是迟早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提前对它进行模拟呢?假如死亡已在眼前,你最牵挂的人是谁?你最放不下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大的遗憾或者懊悔是什么?你做过的最笨的事情是什么?……一点一点过滤,便会豁然开朗,原来我想要的东西就是这么一点点,而达到这个目标的路也只有那么短短的几步,其它的东西都是多余,其它的跋涉全属弯路。史铁生说“死亡并非一件迫不急待的事情”,是的,看清生命的本质不是为了放弃生命,不是故作高深的所谓看破红尘,生命的河流依然要或滚滚或潺潺地向前流淌,但对生命的体验却已完全不同,会少很多愤怒、很多忧伤、很多失落、很多怨天尤人和自怨自艾,有的是泰然、安然和自然,是万事喜悦的心境,是美好的太阳、美好的月亮、美好的风霜雨雪,是令人欣喜的收获和逗人一笑的倒霉与打击,是对所有人、所有事的接纳和喜爱。“得即高歌失即休”不过是故作洒脱或者无奈的自我安慰,依然没有走出愁与恨,依然没有面对死亡,其实得也罢、失也罢,只要淡淡的喜悦就足够了。
“相濡以沫”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意思是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得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我不主张也做不到所谓的“太上忘情”。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弄得那么个色呢?过分的另类是想引起世人的注目,有必要吗?人生于红尘便应活在红尘,随圆就方,偶尔生生小气、调调小侃也蛮好的。相比起来,我更喜欢庄子的“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有余地矣”和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说到“相濡以沫”、“上善若水”,又想起杜甫《佳人》里的那句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今人多以为讽刺贪取之人,没有看到那位女子的无奈和自惜,没有相濡之沫,只好顾影自怜。其实不论在山出山,水是不会变浊的,只要让水静下来,便清者自清了。
2009.1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