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被污染的早晨

(2009-09-21 23:50:32)
标签:

心情物语

休闲

分类: 生活絮语

未被污染的早晨 未被污染的早晨
哦,天哪!

    朋友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愿望,“一觉睡到自然醒”,话虽不多,却足以表达对真正睡眠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听着大家对睡眠不足、不好的倾诉,我自然就想到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睡眠啊!不是没有声音,但那声音只会让人心安,让人觉得放松,让人在半睡半醒中享受大自然的安抚——不要说睡着,就是醒来躺在那里,听着轻柔的雨声、欢快的鸟鸣,闻着雨的味道、花的香气,感受着空气的温润、季节的更替,什么样的困倦不能消除呢?
    我曾在山村过过夜,天似亮未亮的时候,一群麻雀就迫不及待地飞出来,落在窗外的树上叽叽喳喳地叫,是在交换各自的那个美梦吗?不一会儿,从山里飞来的大鸟站在更高的枝头,咕咕噜噜地唱起了反反复复的歌儿。我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但是从它们的鸣唱中,分明感觉到晨曦的美丽,即将升起的太阳的娇艳——一个多么清爽、恬静的早晨啊!家人知道我平时熬夜,好不容易得到一个轻松的懒觉,唯恐小鸟的鸣唱搅扰了我的清梦,跑到外面去哄赶小鸟。听着他们压低了的嘘嘘嘘的声音,我的心里微微地笑了——小鸟的鸣唱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眠歌,那轻滑柔婉的叫声告诉我:今天你除了睡觉和吃饭,什么事都没有,安心地躺着吧。窗玻越来越亮了,栀子花的芬芳弥漫在小院里,又从门窗的缝隙飘进来,人的灵魂都被它洗净了,脑子里只有一片纯蓝的天。真是奇怪,平时早晨困得睁不开眼睛,现在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睡觉,反而又清醒得如一潭荡着微波的秋水。
    不远处的邻居家开始传来吆喝孩子的声音:快起来,太阳都晒到屁股了!你要睡到天晌吗?那些书不读了吗?读书?是的,这样的早晨非常适合读书,如果在群鸟的歌声里再加上孩子稚气的读书声,那该多么完美!——“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屋后的树林里没有传来杜甫的《客至》,倒是清风把孟子的文章吹过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喜欢孟子的“王道”,唯独不喜欢他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大任、为了忧患吗?于是又想起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那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觉得上联真是美妙绝伦,下联却难免有些纷扰,听风听雨何其悠然,读读书也不失清静,可是在风声雨声里还要想着七七八八的事情,实在让人气短。我终于躺不住了,尽管身上没有大任,也不必去操劳国事,可是案头的那些东西总要去处理吧?
    睡不好觉的人喜欢把罪过推给恼人的闹铃、烦人的汽车轰鸣、吵人的叫卖声,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恰恰是自己内心的焦灼。只要能把心里的杂务推开,即便是在车水马龙的街边,也照样可以肱枕酣眠,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是点中了很多人的要害。据说婴儿之所以有香甜的睡眠,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纯净的心,没有什么可以干扰他们。
    家人不知都到哪里做事去了,鸟儿们也都趁着晨光觅食去了,小院儿里静得只有白玉兰和丁香花开放的声音;山上松柏的清香顺着山坡滑下来,全堆积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了。摘了果子的桃树像生过孩子不久的母亲,轻松而安祥,枝头长出一层油亮亮的新叶,叶尖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新鲜的阳光下闪着灵动的光彩。远处依然有火车的铁轮声、海轮的鸣叫声,但对于我来说,这些仿佛是遥远的记忆或者梦境,只要侧转身子便都不存在了。我沉醉于葡萄架上悬挂的一串串微紫的葡萄,沉醉于墙角那一片黄白相间的金银花,沉醉于菜园篱笆上缠绕的牵牛花。我决定把刚刚涌上来的尘事推开,做一个无得无失、无是无非的人。我对着伏在枣树叶下的一只小蝉,轻声地朗诵起海子的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2009.9.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和渔夫的对话
后一篇:母亲的心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